《法律史论集》每年一卷,倡导不同的学术风格,广纳百家之言,主要发表研究论文,同时开辟若干学术专栏,以加强学术交流。《法律史论集》也负有培养法律史新秀的任务,选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本书为第六卷。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相关领域的本科生教材。作为新时代的法科大学生,系统细致研究学习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的历史与经验,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挖掘好、传承好、继承好”红色基因的重点指示与“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全新要求的重要举措。全书共分为九部分:第一章:陕甘宁边区政府及法制概述;第二章:宪法;第三章:选举法;第四章:政权组织法;第五章:民法;第六章:审判;第七章:刑法;第八章:狱政;附录:陕甘宁边区法制史大事年表。
近代法治的两大渊源--英国“法治”和德国“法治国”,在思想和制度上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形成了法治的国际标准,法治正日益成为各国生活和人类共同的国际生活的基本准则。当代中国对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正式确认,为中国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性预期,同时也使关乎法治之中国命运的法的有效性问题凸现出来。解决法的实效短缺的难题,不在于是实施法治赶超方略,还是采取非法治的文化乡悉主义,而有赖于建立现代化所需要的的时间长短。
本书分析了明清时期司法实践中展现出来的情感表达的文化意义,建构了其心态模式,并对司法文书的修辞策略和技巧进行了有新意的解读。书中以清代汪辉祖德司法实践为个案,分析了其情法兼顾的司法风格,将其与传统中国儒家特别重视的审美秩序的理念联系起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清代司法实践具有形式化与实质化的双重特征。
“安全”的基本含义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安全与危险相对,“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安全的主语可以是个人、集体、国家甚至全人类,抑或是人类、动物、生物、生态系统,也有军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等划分方法。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根本诉求和永恒追求。《中国古代安全思想探源》关注广义的人的安全,从中国古代思想中寻求资源,以期为当前众多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从多角度研究和剖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转型,为读者理出了中国法律古今的脉络。 本书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 本书是法律史学科考研与考博的必渎书,也是学科外人士了解中国法律传统与衍变,领悟现代中国法律精髓的佳作。
本书采用了法律社会学、解释学及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广泛搜求现存契约文书,诉讼档案等资料,从概念梳理、历史还原、文化解读三个方面对明清两代的地缘社会解纷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向读者全面展现了明清两代地缘社会和民间纠纷的情况,五种地缘社会组织参与纠纷解决的事情,以及该解纷机制内容、成因和法文化的学理分析。本书通过大量原始的史料及实例生动而直观地勾画出研究主题,在程度上充实完善甚至填补了明清地缘社会参与纠纷解决问题的相关研究,为当代中国的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地方自治建设提供了传统方面的借鉴思路和法制资源。
北魏兰陵长公主在婚姻中遭遇丈夫不忠和家庭暴力,流产致死。围绕这起“殴主伤胎案”,代表皇室旨意的门下省官员和以尚书三公郎中为代表的汉化官僚集团针锋相对,就如何处置驸马和与此案相关的四个平民展开激烈斗争。从他们的共识和歧异之处,可以一窥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以及汉唐期间女性法律地位状况。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相关领域的本科生教材。作为新时代的法科大学生,系统细致研究学习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的历史与经验,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挖掘好、传承好、继承好”红色基因的重点指示与“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全新要求的重要举措。全书共分为九部分:第一章:陕甘宁边区政府及法制概述;第二章:宪法;第三章:选举法;第四章:政权组织法;第五章:民法;第六章:审判;第七章:刑法;第八章:狱政;附录:陕甘宁边区法制史大事年表。
本书是“河北大学历史学丛书”之一,全书共收录作者20篇关于宋代法律与社会的论文,具体包括《宋代法制建设的新特色》《律学在宋代并未“沦为小道”》《保护残疾人法的变化》《宋代诉讼证据辨析》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