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并非空洞的政治宣言,而是有效力的法规范。建构基于宪法文本的解释方案,厘清基本权利条款的规范结构和规范内涵,使之在技术层面上成为可以适用的规范,是宪法学的基本任务。《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增订版)》是基本权利总论领域的体系性著作,围绕基本权利的功能,基本权利的国家义务,基本权利的保护范围、限制、竞合、冲突等问题进行了教义学建构,并回应了中国法治实践中的众多基本权利问题。
本着取法人际或取法自然的理念,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译事拟系统全面地翻译当代德国法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因为德国法不仅为可取之一方法律,而且还与当代中国法制有着特殊的关联。事实上,当代中地与台湾地区的法制是基于清末民初之际的法律改制发展而来。当时采纳了欧洲大陆法系法制模式,而其中又以汲取德国法律,特别是民法、刑法居多。不仅如此,20世纪以来中国法制和法学的发展还颇受德国法制和法学的影响,现今中国法制和法学的不少思路实际都与后者有关联。因而,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进步自然更容易从德国法制与法学中获得启发。此外,由于近代德国历史法学派和学说汇纂学派对罗马法和罗马普通法的系统研究与整理,近现代德国法学形成并获得了其本身独有的特色,其丰富成熟的法律理论与教条,恰恰是目前乃至21世纪我国法学与法制
本着取法人际或取法自然的理念,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译事拟系统全面地翻译当代德国法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因为德国法不仅为可取之一方法律,而且还与当代中国法制有着特殊的关联。事实上,当代中地与台湾地区的法制是基于清末民初之际的法律改制发展而来。当时采纳了欧洲大陆法系法制模式,而其中又以汲取德国法律,特别是民法、刑法居多。不仅如此,20世纪以来中国法制和法学的发展还颇受德国法制和法学的影响,现今中国法制和法学的不少思路实际都与后者有关联。因而,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进步自然更容易从德国法制与法学中获得启发。此外,由于近代德国历史法学派和学说汇纂学派对罗马法和罗马普通法的系统研究与整理,近现代德国法学形成并获得了其本身独有的特色,其丰富成熟的法律理论与教条,恰恰是目前乃至21世纪我国法学与法制
《天下 法学新经典 中国物权法总论(第四版)》内容和体例是以立法问题为导向,强化了针对现实的物权法法学理论分析。从我国制定物权法的实践出发,侧重于物权法的学理探讨,提出关于物权法的系统性看法。在《物权法》制定后,作者根据全新立法及司法实践,于2009年、2014年、2018年进行了三次修订,不断反映中国《物权法》带来的新思想和新规则,突出展现当代物权法的人文思想和民权精神,探讨《物权法》独特的裁判规则。本次修订,考虑我国民法典正在编纂之中,各种物权法学说尚不统一,作者继续保持了本书强化物权法学法理分析的特征,坚持在现行立法之外,保持法学原理的适度独立,并且从法律科学的严谨性和体系性的角度去分析现行法律的发展。
法谚(1egal.maxim,Rechtssprichwort,maxime de droit)亦称法律格言,乃谚语之一种,有如文艺作品之诗。诗为精练之语言,言简意赅,含蓄无穷,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情,溢于言外”,乃诗之上乘。法谚亦然,法谚虽非写景,亦非言情,但要言不烦,蕴藏法理,金科玉律,字字珠玑,加以韵语出之,读之趣味盎然,极易成诵,不似法条读后之有同嚼蜡也,故习法者每以读法谚为快。 法谚,各国均有之,只其数量有多寡之差而已。据曰学穗積陳重著“統法憲夜話”(岩波書店版二。六頁)载:第十五世纪,德国曾有一万二千三百九十句之多之法谚集出现,其后帝国学士院亦有法谚集(Deutsche Rechtssprichworter,Von:Eduard Graf und Mathias Dietherr.)出版,包括法谚三千六百九十八句,亦不为少。惟吾人常见之法谚,多用拉丁文写成,故一提法谚,恒以拉丁法
《法治与改革:中国的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方面的历史发展、理论探索、实现路径、重要意义等。《法治与改革:中国的实践》对我国二十八项制度改革领域的实践发展、改革动因、改革的立法内容、改革后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研究,勾勒出我国在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上,在与改革相关的立法方面所展开的宏大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果,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国在“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方面的理论探索和法治实践,为今后我国的改革和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写《北航法学文集》的意义有三:一是作为一个以追求学术为立院之基的法学院,出版这样一本法学文集实为一件的纪念品,可以成为北航法学院师生之间相互勉励、更求进步的一个重要基础。二是通过这种立足自愿的代表作选辑,可以更为全面均衡地展示每位在北航法学院任教或者任教过的教师们的研究内涵,以此见证学院的发展历程,体现学院的建设风貌,并感谢诸位创业者和建设者对学院创立和发展的辛勤付出。其三,这种结集本身也是对于支持和关心法学院建设的学校领导层、校部机关、兄弟院系、法学界同仁、朋友和社会各界的一份独特心意。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阐明共享发展理念的法理基础,考察共享发展理念与我国法治建设的互动变迁史,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分析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法治实现设计路线图,分别研究了共享发展理念与民商法治、行政法治、经济法治、社会法治、刑事法治、国际法治的关系及其落地实施问题。
《蓟门法学》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学术论文的结集,收录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阶段的学生思想成果,是当代法律学科学生学习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身感兴趣的问题,更能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的升华。《蓟门法学》内容涉及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学、行政法学、立法学、党内法规、军事法学、法与经济学、法律职业伦理、体育法学、卫生法学、教育法学十二个学科门类。同时今年的论文涉及的题材和形式也更加广泛,有侧重于理论探讨、价值评价的方面;也有取材于实践,注重现实的具体操作;还有对比分析、工具分析等多种方法的使用。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广大学子对知识的剖析应用,对问题的追根究底,对科研探索的坚定执着,对真理追逐的智慧胆识。虽然有些文章和观点还
本书立足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基本理论,探讨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关键战略任务的基本原理,凝练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理论体系的构成,分析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思路与举措、成绩与经验,进一步探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实践证成。本书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作了兼具历史纵深和国际视野的战略研究,全方位、系统化、立体化地分析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理论问题,是了解其基础理论、把握其关键思路、理解其重点举措的的参考书。
商业秘密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利器,传统上认为属于知识产权对象之一,但与知识产权制度在功能、对象、权能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本书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兼备。前三章侧重于商业秘密理论研究,力图厘清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载体、密点等核心概念,论述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划清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阐明商业秘密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后三章主要描述商业秘密实务操作技术,提出企业商业秘密建设的体系,介绍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各种处理技巧、经验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