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即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监察法将对国家机构作出重要调整和完善,即在原来人大下的"一府两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增加"一委"(监察委员会),同时对监察委员会的组织、职责、权限、程序以及对监察委员会的监督等作出规定。 作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构建国家监察体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是加强反腐败工作的根本举措。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中央提出,要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监察法草案明确,各级监察
《中国直销立法中18个核心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是我国部系统探讨直销立法问题的专著。该书以全球直销业运作为宏大背景,以中国近14年的直销实践为丰富素材,一方面深入研究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一方面反映直销企业的呼声和心声,在全面分析、对比有关直销问题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18个核心问题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思路。这18个核心问题包括“直销立法的目标系统问题”、“直销与传销的区别问题”、“内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问题”、“直销企业准入门槛问题”、“直销产品问题”、“直销中的奖励制度问题”、“单、多层次直销问题”、“直销中的教育培训问题”、“直销中的文化问题”、“直销中的无店铺和有店铺问题”、“直销企业的审批问题”、“直销中的税收问题”、“直销中的消费者权益维护问题”、“直销中的冷静期制度问题
这是一本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书,涵盖了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如,员工入职与劳动关系的建立、员工管理与规章制定、员工的离职、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劳动争议调解等方面。作者提炼和总结了126个典型案例,为企业在新劳动法律框架内进行实务操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有针对性地对许多具体实务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无论是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此书上市以来,持续并增订改版至第7版,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合同法律领域的经典品种。本次增补新增了“2017-2019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合规化指引”及全新“全国各地人力资源管理法规政策常见参数索引”等内容,力求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对策参考。
“货币即权力”,本书对货币政策予以全方位、系统化的权力解析与法制重构,形成货币调控权的范畴论、合法性、目标论、决策论、工具论、问责论,即阐释货币调控权的内涵与外延,指出其具有决策与执行、立法与行政、公私法工具的耦合性;以货币公共意志、货币财产权论证货币调控权的实质合法性,透过货币政策的规则派与权变派之争,认为建构法制框架约束下的自由抉择乃是货币调控权的形式合法性;建议我国引入通货膨胀定标制,明确“物价稳定”为货币调控权的单一法定目标;主张遵循独立、集体、科学、民主的建构原则重新设计我国货币调控权的决策体制;依据公私法机制等对货币调控权工具予以类型化,进而分析我国法定准备金、道义规劝、中央银行再融资、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的法制发展;以民主问责、法律问责为进路,化解货币调控权独立
《万民法》作者罗尔斯是20世纪西方主流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带头人,他的经典著作《正义论》曾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万民法》为罗尔斯90年代的新作,阐述了这位大师对政治自由主义的原则如何既适用于各国政体建设、又适用于国际政治与国际法这一21世纪政治难题的新探索。
耶鲁大学的精神很好的体现在校徽上,"Lightand Truth"( 光明与真理)。历经300多年风风雨雨的洗礼,这几个字依然光芒四射。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布鲁斯曾经说过, "只有在学校拥有的自治权利、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与平等。"耶鲁大学法学院前院长Kronman说:"法律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不是简单地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全社会更好!"
本书结合团队近年来在BT项目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深入分析BT模式全过程的法律风险,为建筑施工企业以BT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土地一级开发等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及实战指导,是企业在创新模式和转型升级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指南制作。
本书收录了关于部门法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论题涉及部门法学中的各种重要问题,如财产权、诉讼制度、婚姻正当性、罪刑法定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充实了部门法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对于丰富理论法学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包括:现实主义法律运动与中国法制改革;法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改革与行政权的合理定位;法制改革与开放的司法制度;法制改革与法律教育目标泊实现等内容。
当经济学与法学相遇,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学问呢?熊秉元教授在说明法律经济学旨趣的同时,回顾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物的基本思想。 作者以平实、、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经济行为、成本、效率等概念,建构一套严谨的经济分析架构,并用于讨论契约、正义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处理方式,显示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司法学上的正义确有密切的关联,及互相启发之处。
本书采用干部教育培训讲坛的形式,突出问题导向,区分法治思维能力基础篇和法治思维能力提成篇,根据逻辑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分讲布局。上篇主要解决领导干部为什么应当具备法治思维以及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应当具备规则性思维、合法性思维、程序性思维、权义性思维和权责性思维等五个方面的法治思维能力。基本要求是:先立规矩后办事,立好规矩再办事;合乎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合乎法律的目的、原则和精神,正确对待“恶法”;要有程序,且程序应正当;以权利、义务为工具去审视、调整社会关系,处理社会矛盾,认真对待权利,切实履行义务;有权必有责,权责要相当。下篇围绕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这一主题,分析现状、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对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法治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给出全新解读,为领
本书由若干法学著作评论组成,包括《政法笔记》《送法下乡》《简约法律的力量》等多部法学书。不同于单纯的书评,作者在阅读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所想所学,融入自己的思考,集结成文。因此,正如作者所言,这本法学著作评论不可避免的具有“主观性”,表达了作者的一些法学主张。
本书为作者在《读书》杂志上开设的专栏“政法笔记”文章结集(少数刊载在其他报刊上)。作者开设专栏的用意在为中国的普通读者写一本书,谈谈新旧政法体制衔接转型中的一些法律问题。因此,在该书中,读者不感兴趣的专业性太强的话题没有涉及,作者关注的是普通读者感兴趣的与自己现实生活相关的一些法律问题,如名誉权、肖像权、、官司为什么难打等等,作者结合有关案例,深入浅出,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当前,中国经济在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以及发展动力方面正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资本市场日趋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逐步构建,资本市场异常活跃。作为资本市场主体的企业,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了企业投融资渠道,但是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资本市场随之而来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多。如何识别投融资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投融资活动中企业该如何解决或规避常见的法律风险?本书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视角,从有限责任公司“人”“财”“务”三方面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公司在投融资过程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识别法律风险,解决法律问题。
本书运用要素限定法,在深入研究自古希腊城邦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法哲学史上近80部名著(多为英文版本)的基础上,客观地评述了西方法哲学史的主要发展线索和各种理论形态的基本内容,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具有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特点。本书可供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和当代西方法哲学的专业人员参考,亦可供对法哲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私法》6辑卷,总第31卷设置4个栏目:专题研究、论文、评论、书评。,本卷重点关注了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本卷收录了两篇有关民法典编纂的系列论文,如物权法问题研究、未成年人自决权相关问题研究。第二,本卷重点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发展动态,收录了两篇知识产权领域的佳作,分别探讨了避风港制度中“反通知”机制的完善以及“发行权用尽原则”在网络领域的适用等知识产权前言问题。第三,本卷着重关注当下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并刊发了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比如风险规制中的科学咨询程序问题、信用评级机构声誉机制问题、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监管问题等。第四,比较法研究方面,本卷收录了国外学者的新研究成果,比如罗马法与主权政治问题研究、黑格尔国家哲学的伦理阐释、中国税收债务关系理论的回顾与前瞻等
本书系统介绍员工持股、股权激励所涉的激励方式及配套要素,从不同的角度搜集整理了有关的员工持股纠纷的真实司法案例,结合司法判决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提示方案设计、操作执行过程中应谨慎处理的问题,并将《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政策解读与实务指引》列为专章,紧扣员工持股,针对大家普遍关注的政策要点和实施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政策释义和问题解答,以期提供政策指导和操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