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中的重点法条及专业术语进行了注解,根据司法实践提炼了疑难问题并作出解答,并收录了与消费者领域相关的配套规定。
这是一本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书,涵盖了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如,员工入职与劳动关系的建立、员工管理与规章制定、员工的离职、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劳动争议调解等方面。作者提炼和总结了126个典型案例,为企业在新劳动法律框架内进行实务操作提供了有益参考。有针对性地对许多具体实务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无论是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此书上市以来,持续并增订改版至第7版,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合同法律领域的经典品种。本次增补新增了“2017-2019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合规化指引”及全新“全国各地人力资源管理法规政策常见参数索引”等内容,力求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对策参考。
《法理学/法学e系列教材》是突出法理学学科的实践性,编写方式充分采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做到了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统一,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深度适中,仅介绍、阐述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通说,同时融合了这一数字出版方式。
本书分为法律思维训练和实践操作训练两部分。法律思维训练包括三段论法律推理训练和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训练,贯穿从证据到事实、依据事实适用法律这一完整诉讼思维过程;实践操作训练包括制作阅读笔录训练、制作诉讼法律文书训练、法庭调查训练、法庭辩论训练和开庭审理完整过程训练,即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书主要研究习惯秩序和习惯性规范。本书认为,习惯性规范是一种独特的规范现象。它以构成社会习惯的特定社会事实为表现形式,人们通过常规化的行为方式来表达它,通过自发自治的民间秩序来维持它。习惯性规范通过社会生活的表层现象来阐释社会生活的深刻意义。它的深刻源自相互合作的基本需要,源自公共生活的实践和体验,源自共同体的历史沉淀。习惯可以观察、描述、统计和分析,因而来源于习惯的习惯性规范就同样具有了实证化和实践论证的客观性特征。习惯性规范是微观社会的地方性知识,它有自己的调整原则和逻辑,它本能地拒绝突变,只适应缓慢的变迁。它是任何法律体系都无法回避的制度环境,可以为其他规则提供养分,也可以瓦解变异的企图。习惯性规范对法治客观性有的:中击,但只要我们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政治合法性
《比较法律哲学》的原著者为意大利学者、上议院议员密拉格利亚(Luigi Miralia,1846—1903)。原著为意大利文,初版于一八七三年,一八九三年再版,一九0三年增订三版,书名也从原版的《各系法律哲学的基本原理及黑格尔伦理法律的学说》改为《法律哲学》。莱尔(John Lisle)将此译为英文,纳入美国“近代法律哲学丛书”出版。本勘校本是依据商务印书馆组织朱敏章等人据莱尔的此英译本移译,作为“汉译世界名著”之一种,于一九四O年出版的《比较法律哲学》。 全书除绪论外,正文分为、第二两编。绪论所占篇幅不大,但却以西方哲学史为线,以各时期主要哲学家的学说为纲,对自古希腊至十九世纪末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诸家学说作提纲挈领式的阐述。对于阅读者而言,绪论无疑提供了一幅简洁却清晰的西方哲学思想和学说的演进脉络图,对于理解和把握正文
所谓学术,据《辞海》解释,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而学问则是学习、问难。①做学问、搞学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既要有努力的学习,又要有潜心的沉思,来不得半点马虎,几乎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严格说来,学问与学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何怀宏说:“学术是大家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有规有界。学问是个人的,学问乃自我之心得,无端无涯。”②对大部分人文学科的学者来说,做学问主要是在书斋里面,得耐得住寂寞。虽然学者们要面对现实,但只有经得起冷板凳的磨炼才能产出真正的学术。做学问讲究个人的修养,是把思想变成文字的过程。思想一旦变成用文字表述的作品,学问就成了学术成果。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就是书斋里的“革命”,而“革命”性的学术是促使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然而,学问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变成学术的呢?
《2018中国年度法治新闻视角》共分法治新闻热点、法治新闻瞭望、法治新闻法眼、法治新闻人物、法治新闻事件、法治新闻简谱和法治新闻热词七大版块,从微观的具体一个人、一件事,到宏观的社会背景、新闻环境等,都投以关注的目光,试图从独特的“法治新闻人”之身份与角度对全年发生并影响中国社会的热点法治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解读。
池海平、巢容华编著的《西方法学名著导读》主要介绍了西方法学从古代到近代主要代表人物法学代表作。从总体内容上古代选择了西方法学传统的经典,包括柏拉图的《法律篇》、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等。近现代在每一主要法学流派中选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代表作,如历史法学派的梅因的《古代法》、哲理法学派的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新分析法学派的哈特的《法律的概念》等。
耶鲁大学的精神很好的体现在校徽上,"Lightand Truth"( 光明与真理)。历经300多年风风雨雨的洗礼,这几个字依然光芒四射。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布鲁斯曾经说过, "只有在学校拥有的自治权利、每个教师及学者皆有研究自由的条件下,整个社会才会有完全的自由与平等。"耶鲁大学法学院前院长Kronman说:"法律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不是简单地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而是为了让全社会更好!"
本书从三个大块入手,盈科深圳的发展纪实;北京盈科锻造的盈科现象;律师协会的民主机制,相信有兴趣的读者不在少数。重点介绍盈科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轨迹。盈科发展如此迅猛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思维,已经成为行业中无法回避又无法跨越的盈科现象,它就横亘于此。对于盈科现象无疑经历着三个阶段,瞧不起,看不懂和追不上。从盈科深圳的速度可以窥得盈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力量。当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盈科现阶段发展所存在的若干不足。本书可为深圳盈科500名员工的入所指南、管理指南和业务提升指南;也可成盈科5000名员工的通读本,让他们更为深圳地了解盈科、认可盈科和爱护盈科。
《当代法的精神》是把当代世界多国法的精神作为参照,以研究当代我国法的精神为主轴。从多角度论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成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家总体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唯有遵循这一科学理论并在其启迪之下,才可能捕捉与把握中国法的精神。当代中国法的精神必然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这一宏大主题。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当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制度、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部分为法理;第二部分为实体法;第三部分程序法。 本书不仅可作为高职高专自学考试考生的辅导用书,也可作为理工科类大专学生的学习参考书;同时供高职高专法律基础课教学及教研人员适用。
法律基础课的任务:通过向大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法学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方略;二是基本法律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宪法和其他主要部门法的基本知识。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又涵盖了我国的主要法律制度;既照顾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又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时代特征突出,针对性强,有助于大学生学习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