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经济学领域中的一本书,在外影响较大,早期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第五版与国外出版商协商,仍由我们来出版。本书运用经济学原理成功解释了法律领域中的几个核心的问题,在经济学和法学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法治”包含了“良法”和“善治”两个要素。“良法”指向的是“法律意识”,要求学法、知法、懂法、明法,“善治”对应的是“法治思维”,旨在守法、用法、遵法、信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法治的首要问题,已经从“良法”转向了“善治”,从规范层面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转向了实践层面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以“健全法制”为宗旨的“法的制定”转向了以“法治信仰”为归宿的“法的实施”,从抽象静态的“法律关系”转向了具体动态的“法民关系”。《法治的中国道路》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在于:什么是中国法治的基本特点和内在逻辑?从“法”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将会面临哪些实践难题和现实制约?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中,奉行科层主义的“专职法治”与贯彻群众路线的“民本法治”这两
本书是一部法社会学领域的原创论文集,由著名法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编著。作者认为法律的本质就是话语实践,并在综合各家学说、结合中国法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议论的社会学”这一学术研究新范式。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理论和方法”,阐述了“议论的法社会学”的起源与意义;第二部分是“经验与比较”,分析了一些真实案例,呈现了“议论的法社会学”的应用价值。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将对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智识。
《毒品犯罪与律师刑事辩护技巧》系统地阐述了毒品犯罪各具体罪名的解释适用疑难、毒品犯罪刑事辩护的宏观策略和微观技巧等问题,尤其是针对毒品犯罪的死刑和重刑适用较为突出的特点,专门讨论了毒品犯罪案件中的"免死"辩护、"罪轻"辩护与"无罪"辩护的策略技巧,具体展示了近三十个毒品犯罪成功辩护案例中的辩护观点与策略技巧,将毒品犯罪刑事辩护策略技巧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为律师高质量办理毒品犯罪案件刑事辩护业务提供助益。《毒品犯罪与律师刑事辩护技巧》还较为全面地收集整理了毒品犯罪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文件、官方报告以及司法机关发布的典型案例和裁判要旨,为刑事辩护律师和法学研究人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供便利。
本书内容包括关于法律在整个社会领域中变化的若干命题,这些命题的目的在于预测并解释这些变化,从而对一种科学的法律理论有所贡献。这样的理论既有实用的价值,又可应用于对其他社会生活的研究。 本书内容对从事法律实务的人也可能是有意义的。本书中形成的命题还说明了一种不局限于法律研究的理论研究策略。这种策略认为:除了应当研究个人之外,社会生活本身有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关于这一研究对象的科学应当如同早些时候的各门科学一样,在范围内是定量的、可预测的和普遍的。本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吸取了早期理论传统,同时也包括其他因素,如它所特有的描述、概念和分析构架。因此可以说这里的法律理论是一个范例,而不是本书的关注。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政府与社会之间 基层治理诸问题研究》是对如何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亦即民主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程序化,通过对基层治理实践进行深入的经验研究,明确基层治理变革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发展条件,阐明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做出的结构性转型以及应该努力的目标。
人如果由某个人或某群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就处于被奴役状态,相反一法治——仅仅服从于正义的法律的统治——下的人,才可能是自由的。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治国方略和社会文化现象,无论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中华,理解法治是所有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基本功,历代思想家前赴后继地探索着这一亘古绵延的话题。
《法律的缘由》是在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基础上对相关议题的概括和总结。这些经验首先成熟于罗马大学法学院,而后在罗马第学文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正是上述教学经验,促成了本人写一部在符合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对一类未经实证研究的法律问题进行明确阐述的著作这一想法。当然,《法律的缘由》同时也欲为已经涉足此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及时的帮助,为其解答在以前的学术资料中无法证实的问题。其中涉及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十分广泛,只有那些在研究道路上不懈追求的人才能抓住其精髓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作出贡献。《法律的缘由》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大部分:私法、公法、刑法和可以普遍共享的规则体系,它成功地将和平年代出现的多项实践规范进行了有效统一。《法律的缘由》的成功出版及时公布了此类研究成果。此外,希望《法律的缘由》能
本书是吉林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生活中的法理论坛”的学术成果的辑。本书讨论的问题都是从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社会新闻中精选出来的具有法律意义和理论讨论价值的社会问题或事件,包括变性人改户口、小区保安惩罚小偷、人体器官捐献立法、刘涌案、城市拆迁、设立禁讨区、丈夫告妻子侵犯生育权、乙肝病毒携带者可否做公务员等。这些个案以浓缩的形式真切地映现出现实生活世界的面貌和特质。按照“由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生活”的原则,本书对这些个案的讨论既展示了法理所固有的那种或多或少已被遮蔽了的实践性质与生活根基,也显示了法理所具有的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强大的反思和批判能力。本书适合社会各界人士作为法学理论的入门物。
翻译这部综合性的法律哲学著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动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第二个目的则是试图通过这部法律哲学著作的翻译/思考实践而对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识上的清理工作,因为我在当时就已经明确意识到,在法律哲学思考的领域中,人、自然和社会在法律架构下的关系,人或法律人与法律在知识上的关系以及法律专业的正当性等问题极为繁复,绝非人们一般想象那般自明简单。n 本书把散见于1940年《法理学》一书中的有关法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资料集中在第一部分。本书第二部发和第三部分中对
本书以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所共同面临的社会危险和转型期我国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社会危险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社会危险的生命周期为研究主线,主要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整体上的国家应急法律制度、特别是行政应急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国家应急法律制度的类型、行政应急权力与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行政应急中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应急管理中的国际关系、行政应急状态的开始与结束的标准、对社会危险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对社会危险的监测与预警、对社会危险的克服与消除以及社会危险消除后的恢复等十个方面的问题,从而既能够丰富、发展和完善我国应急法律制度,又能够为国家、社会、企业甚至是公民个人规范、高效地预防、监测、预警和处置备类社会危险以及及时恢复社会危险所造成的损害提
本书是吉林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生活中的法理论坛”的学术成果的辑。本书讨论的问题都是从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社会新闻中精选出来的具有法律意义和理论讨论价值的社会问题或事件,包括变性人改户口、小区保安惩罚小偷、人体器官捐献立法、刘涌案、城市拆迁、设立禁讨区、丈夫告妻子侵犯生育权、乙肝病毒携带者可否做公务员等。这些个案以浓缩的形式真切地映现出现实生活世界的面貌和特质。按照“由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生活”的原则,本书对这些个案的讨论既展示了法理所固有的那种或多或少已被遮蔽了的实践性质与生活根基,也显示了法理所具有的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强大的反思和批判能力。本书适合社会各界人士作为法学理论的入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