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立法研究手册》是一本关于立法机构和立法研究的手册。手册概述了立法研究的理论方法,包括形式建模法,特别是博弈论方法。手册考察了议会内部的社会关系(内部关系)和议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内部-外部关系),以及立法类型方法和分类方法的历史演变,快速发展的立法研究方法和技术,政治行为和立法记名投票,在立法机构内辩论和审议的作用,以及立法研究的调查和访谈方法。手册还讨论了候选人选举及其对立法政治的影响、选举制度与立法行为的关系、选举制度的心理效应、立法职业对立法能力的影响、立法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规则、两院制与立法委员会的意义、政党团结与纪律的联系、利益集团与议员的关系。此外,手册还探讨了欧洲议会的演变、拉丁美洲的立法政治,以及中欧和东欧新兴民主国家立法机构的力量等问题。
李永君这部新作,主要记述了他赴欧盟国家考察法律制度的感受和心得,其中不乏闪烁着思想火花的佳作。例如,“权利,权利”、“丹麦的开放式监狱”、“德高望重的欧洲人权法院”、“中西宪法意识之差异”、“三思特利尔”、“卢浮宫内看三宝”等篇章就都颇值细读。
本书以罗隆基所关心的政治常识为主题,分三辑:人权是什么、法治是什么、民主的意义。精选罗隆基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间所发表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原作三十篇,为读者提供一脉关于现代中国政治的思想借鉴,反映了当时学者对学术理论问题的思考,供学术界研究、借鉴、批评之用。
陈泽宪教授从事法学研究、教学和法治实践四十余年来,为中国刑事法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桃李满天下,本书即为陈泽宪教授门下四十多位弟子为祝贺老师七十华诞从各自学术成果中选择的有代表性的论文结成的文集。文集一为祝寿,一为雅集,一为交流。全书围绕求索刑事法治的主题,从 社会发展与刑法改革 刑事司法与人权保障 涉外法治与国际刑法 三个部分展开,不仅集中展现了陈门弟子的学术特色和学术成就,也突出反映了陈泽宪教授的学术影响,成为中国刑法学研究的一个别有特色的注脚。
本书是针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靠前和区际司法协助领域内涉外刑事证据调查收集及适用问题进行研究的结果。围绕构建我国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基本目标,本书在结构体例上分为八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引言、靠前章“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概念、范围及特征”、第二章“我国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法律框架”、第三章“我国涉外刑事证据收集及运用的模式”、第四章“域外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介评”、第五章“涉外刑事证据规则中的基本原则”、第六章“涉外刑事证据规则的构建”、第七章“结论”。
“在标准制定和风险评估上存在的法律争论,实质上就是关于在风险规制中‘良好’公共行政的作用和性质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的争论。”这就是《风险规制与行政宪政主义》一书意在表达的核心主张。该书通过触及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世界贸易组织和欧盟的一组案例研究,探讨了行政决策者应该如何规制环境风险和公众健康风险,提出在此问题上的争议其实并非科学制定规则和民主制定规则之争,而是对规则制定的不同态度和进路之争。该书荣获2008年英国法学会“皮特?比尔克杰出法学成果奖”一等奖。
本书秉承的一个基本观念在于:所有制度都有利弊,所有选择都要付出代价;问题仅仅在于,就可能的利弊得失和成本收益而言,哪种制度选择的代价。我们应当坚持改革,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改”等同于“好”。天下没有灵丹妙药,法治也不例外。世上没有午餐,法律也不例外。制度改革和规则选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细致分析每种制度的利弊得失,具体比较不同选择的可能后果,从而找到总体而言收益、代价的那种实践方案。应当反复追问的是,一个法律、规则、制度、乃至体制改变之后,是否在总体上会比以往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增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