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是一名博士后法官结合自身审判体验对法官裁判和裁判行为进行深入思考的力作。《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从案件的当事人和法官的身份特征等社会结构入手,通过对1060份刑事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借助“刑罚强度”这一可以量化的尺度。就案件当事人的性别、年龄、户籍、学历、职业身份及主审法官的行政职务、婚姻状况、学历、经历以及任职时间长短等这些法外因素对裁判的影响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因此,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充满了学术理论的魅力。
本书共包括论文26篇,由各部门法学科的专家学者撰写。论文主要是关于一带一路司法保障的内容,具体包括从国际法与法、各部门法等维度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供法律机制职称。论文集从不同角度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提供法律保障,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推进经济深化具有重要价值和长远意义。
《刑事技术学:法庭科学、犯罪与恐怖主义》内容包括编刑事技术学介绍;犯罪现场勘查;保护犯罪现场;记录现场和证据;系统的证据搜查;物证识别;收集、保留、储存和运送物证;包装证据;向犯罪实验室递交证据;监管链;刑事证据和第四修正案;物证的调查与处置;证据类型;现代犯罪实验室;法庭科学专家的职责;证据的状态;为什么检测物证;物证的特点;犯罪现场的重建;法庭上的物证;专家证词;微量物证;土壤的司法特征;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公制计量;国际单位制与英制单位的相互转换;土壤;土壤的司法特征;显微镜及毛发、纤维和油漆的司法鉴定;放大细节等等。
该书充分吸收了外刑法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博士论文答辩中专家提出的合理建议,比较研究了两大法系有关诱惑侦查的历史沿革,以刑事法为视野分析讨论了诱惑侦查的概念、特征、类型及其价值问题,先将设诱行为分为职责型设诱行为和命令型设诱行为进行重点探讨,并基于以上的理论体系的设定分别分析了设诱者和受诱者的刑事责任,然后通过对两大法系中代表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制的考察,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构建我国的诱惑侦查法律体系的建议,使诱惑侦查在保障人权的基本框架内更好地发挥作用。 纵观全书,其具有如下特点: 1.架构明晰,论证充分 本书以行为和责任支起全文的架构,阐述了诱惑侦查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并对其正当性和非正当性价值所蕴涵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进行了分析。同时,将设诱行为分为职责型设诱行为和
这是作者在司法研究领域内的一些论文和随笔的结集。在思考中国司法制度的建构路向与过程方面,作者认为,对高妙价值的弘扬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法律家而言,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是,怎样将理念化作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杰伊(John Jay)称,“过去的历史表明,将正文送到每个人的家门口益处是显易而易见的;然而,如何以有益的方式作到这一点,就远不是那么清楚的了。”本书体现了作者对这类“有益的方式”的探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主权建立了体现人民利益与要求的司法机关,实行依靠群众、注重证据、严禁逼供信的审判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建立以后,司法制度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终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近二十几年来司法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司法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向司法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司法机必须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审判权;建立与完善更为科学、更为公正、更为符合现代法制要求的司法制度;建设一支精通法律、忠于法律、廉洁奉公的司法官队伍,借以发挥司法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的应有作用。
本书探讨了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对近年来有关司法鉴定的讨论做出了回应和解读,尽可能地在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架构方面阐述自己的反思。全书共分8章进行了论述。
司法改革不仅仅涉及法院或司法机构;它还涉及社会调整以及国家治理模式的改变,涉及社会意识的改变,甚至是人们思想方式的改变。通过对国外司法制度改革成功经验的借鉴,有助于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但是前提必须是立足我国的国情,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中外司法改革对社会变革影响比较研究》名为《中外司法改革对社会变革影响比较研究》,书中所涉国家贯通中西,共13篇文章,涉及晚清变法、民国时期的司法改革,以及英美德日等西方诸国的相关司法改革情况,如顾元的“论美国司法审查视域下的总统军事权力”,姜小川的“清末与当代司法改革及其对社会变革影响之比较”,李超的“民国初年的法官选任制度及其影响”,曾尔恕、赵立新的“面向21世纪的日本司法制度改革”,以及胡晓进的“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