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围绕诈骗犯罪主观目的的司法认定、诈骗犯罪的犯罪形态等诈骗犯罪的共性问题以及诈骗犯罪的司法解释适用、金融诈骗犯罪与合同诈骗犯罪的司法疑难问题等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的结合互动,完善刑事法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由刑法学专家赵秉志院长担任主编,全书已基本完稿,30万字左右,统稿后即可交稿。
本书为美国著名法医人类学家威廉姆.R.美普斯博士自传暨案例集,就其法医生涯中奇异、引人兴趣的16大主题展开,讲述了作者在法医科学道路上的探索历程,介绍了在美国有重大影响的十几起刑事案件以及西班牙远征者、美国前总统泰勒、英国“象人”、俄国末代沙皇家族等历史迷案。 《纽约时报》的对这本书的评论写道:“美普斯和布朗宁的作品并不是枯燥的法医人类学临床分析,恰恰相反,讲起死者的故事来,他俩能比他们本人讲得更为精彩。”
《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直面当前校园安全风险重大现实问题,选择将“中小学校园”这一特殊场域内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校园安全维护”和“在校未成年人保护”为研究目标,在界定“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念和分析外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的基础上,以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为逻辑理路,提出了中小学校园犯罪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的防控对策。以期通过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探讨,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和司法实务部门协力防范校园犯罪风险、切实保护在校未成年人免受侵害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由一些思想活跃、努力探索、敢于直言、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撰写,是一部颇具特点的学术力作。主要表现在(1)理论体系上的新颖性。该书一改单一解释刑法的传统体系,坚持理论刑法与解释刑法并重的原则,在吸收近些年来刑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架了包括罪刑适用绪论、侵犯个人法益的犯罪、侵犯社会法益的犯罪、侵犯国家法益的犯罪的全新内容体系。显然,这一体系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有其特定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2)罪名体系上的科学性。在不打破刑法分则罪名体系基本分类(是节的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侵犯法益的新标准进行罪名类别划分,具体设计出了我国刑法罪名新体系。尤其区分了各章节的重点罪名与非重点罪名,增加子罪之比较及量刑适用、典型案例适用等新的内容和体例,不但使重点罪名相对突出,而
《反贪侦查实战要领》一书共分七章,每一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作者选用了实践中大量的案件进行深入剖析,资料丰富,视角独特。当然,书中个别观点值得进一步推敲,但瑕不掩瑜,全书的特点比较鲜明,这将给处在反贪侦查工作一线的同志以启发。
本书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理论,不仅吸收了外犯罪学发展的研究成果,而且针对世界各国犯罪治理的经验和我国犯罪治理的实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书在章节的安排上,基本上遵循了我国犯罪学的学科体系,把全书分为五编:犯罪学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和犯罪类型论。犯罪学导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犯罪学的发展历史、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犯罪现象论主要介绍了犯罪现象、犯罪行为、犯罪被害和被害人及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原因系统、犯罪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容易导致犯罪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犯罪对策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对策的理论和实践、犯罪预测、犯罪人预防、犯罪情境预防及被害预防的内容;犯罪类型论主要介绍了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
《条文及配套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进一步完善了有关惩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律规定,提高了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定刑,并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纳入特殊累犯的范围。
《犯罪侦查学(第2版)》主要是由我早年间卓有成就的几位学生编撰的。作者翁里、徐公社等同志自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后,孜孜不倦地在犯罪侦查领域进行理论探索,近几年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翻译出版了美国的《犯罪侦查》(约65万字,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新编的《犯罪侦查学(第2版)》,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体系和内容均有所创新。本书继“导论”之后,将“侦查技术”、“侦查措施”、“侦查方法”分编拟写。侦查技术部分,向读者首次介绍“DNA物证技术”、“声纹鉴定技术”等内容,这些都是目前各国应用较广泛的先进刑侦技术。书中还特别阐述了关于“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金融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和“涉外犯罪”等案件的侦查取证方法,范围和内容均有所拓展。为了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
无
陈晖所著的《走私犯罪论(第2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走私犯罪的书,其中运用经济学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公式,为预测未来走私犯罪的犯罪趋势提供了参考方法;对走私犯罪特殊形态特别足对既遂未遂标准的次完整概括,开启了走私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热烈讨论;对走私犯罪司法解释的学理解读,较准确地把握了走私犯罪的特征,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等等。和初版相比,《走私犯罪论(第2版)》根据走私犯罪立法和司法上的重要变化,在章节上做了补充。对各章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如下亮点:一是完善了对走私犯罪的研究方向,对司法实践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二是开展了对走私犯罪的实证研究,充实了对走私犯罪的理论研究;三是对走私犯罪死刑存废进行了理性思考,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青少年法律研究文库·青少年法律研究系列丛书(2004)6:少年刑法与刑法变革》侧重于运用比较与历史研究的方法,明确提出了少年刑法这一与普通刑法相对应的命题,试图超越法条和传统刑法理论框架,详细论证了少年刑法的内涵、少年刑法的起源与流变、少年刑法的理论基础、少年刑法的基本立场、少年罪错、保护处分、少年刑罚等基本问题,分析和指出了我国现行刑法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完善建议。我相信该书的出版不仅会推动更多的学者关注少年刑法这一课题,也将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以及刑法的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共犯的处罚根据论是一种讨论处罚共犯的实质根据的理论,在欧陆日本刑法上具有共犯论基础理论的地位。本书详细述评了德日刑法上责任共犯说、违法共犯论、纯粹引起说、修正弓l起说以及混合引起说的起源、基本主张、理论基础、解释论结论以及学说缺陷,批判了我国刑法学所坚持的责任共犯说,并在结果无价值论、违法的相对性上寻求刑法坚持修正引起说的理论基础,为重新构建刑法学共犯论的基础理论做出积极探索。同时,本书充分运用共犯的处罚根据理论,重新思考共犯的成立条件、共犯的因果关系、未遂教唆的可罚性等问题,提出共犯的构造论问题,充分展现出共犯的处罚根据论的解释论机能。为合理划分共犯与不处罚领域的界限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刑法学讲演录(第2版)》是一部根据作者刘宪权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学术著作,其突出特色是法学理论的通俗化。全书以“讲”的编写体例,采用口语化的表述形式,以生动、平易之语言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奥的刑法学原理,完整地再现了课堂的教学实况,能使读者对中国刑法学基本理论有系统的理解;同时,将囿于课堂时间限制而省略的重要刑法理论和个人研究成果予以补充,使其体系与论述更趋完备。本书既能满足法学专业本科生、刑法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需求,也适合相关学科以及大众读者阅读。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中国刑法学讲演录(第2版)》既是作者对自己积近三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生涯的一个总结,也期望更多对刑法学研究学习有兴趣者借由本书之助,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