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作为有侦查权的机关和部门的一项专门工作,它的任务不查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追查就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而且还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李勇著的《刑事证据审查三步法则》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论思考和一线办案经验“发明”了“证据审查三步法则”,并在实务中试点运用,取得成功并逐步推广全国。全书以证据审查三步法则为基础,结合具体案例,将证据审查三步法则的具体应用方法融会贯通。内容分为三篇,以图示法展示简洁、明了。靠前篇分解验证,包括三章十节,主要围绕非法证据排除、分解验证的操作方法。第二篇双向对比,包括三章六节,主要涉及纵向、横向对比的方法,印证证明模式。第三篇综合分析,三章六节,内容涉及证明标准、图示法等。
《刑法一本通(第十二版)(纪念版)》根据《刑法修正案(九)》修订了正文,根据罪名理论归纳了分则相关条文的罪名,增补了《刑法一本通(第十二版)(纪念版)》第十版以来至2015年9月16日之前的所有刑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司法指导性文件与指导性案例,并吸收了高法、高检司法解释清理工作的成果。由此,可以保证《刑法一本通(第十二版)(纪念版)》能够全面反映当前刑法法规的新全貌。为了控制篇幅,《刑法一本通(第十二版)(纪念版)》删除了第2—10版的前言。
《刑法视野下的犯罪集团研究》从比较法的角度,采用逻辑分析和实证考察的方法,建构了一个严谨而完整的犯罪集团刑法理论体系。作者运用组织学的原理,在对犯罪集团的概念和构成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犯罪集团的种类、特殊犯罪集团的认定、首要分子及其他集团成员的刑事责任等问题,文风朴实,论证缜密,系我国基于刑法的角度研究犯罪集团的填白之作。
本书由一些思想活跃、努力探索、敢于直言、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撰写,是一部颇具特点的学术力作。主要表现在:(1)学科体系的新颖性。该书一改单一解释刑法学的传统体系,坚持理论刑法学与解释刑法学并重的原则,在吸收近些年刑法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架了包括刑法学导言、刑法绪论、犯罪成立及其认定、刑事责任及其实现等全新的刑法学体系。尤其增加了刑法学基本原理、新的司法解释、司法考试案例等新的实用内容。(2)理论上的完备性。突出确立了“罪责关系”的刑法学主线,增添了司法适用和司法考试所需要的内容,在犯罪成立理论上采用的是“新三要件说”(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量度要件),将传统的刑罚理论归并入刑事责任论中,使整个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更趋合理与完善。(3)内容上的实用性。在罪刑适用的内容上,
全书共13章,章为“科学还是伪科学?历史的回顾”,第2章列举说明了日常生活中的说谎,第3章分析了说谎是什么?第4章说明什么是测谎技术?第5~7章进一步进行非言语行为分析、言语行为线索分析、陈述内容分析技术,第8章提出了仪器测谎——Polygraph,第9章进一步说明Polygraph测谎的实施,0、11章阐述了提问技术和评图技术,2章说明了测谎结论的证据可采性,3章专门阐述认知神经科学测谎。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设犯罪通论公选课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精心编排,编写的这本通俗读物。作者通过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规律、量刑等各个方面对犯罪和刑罚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设计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了解犯罪与刑法有重要作用。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确立的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应当坚持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将对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产生重大影响。本书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行了全面研究,内容涉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各个层面。除章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原理的阐述以外,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罚金刑制度,缓刑制度、假释制度和量刑制度都是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刑法制度,社区矫正制度、刑事和解制度、轻罪刑事政策中涉及的不起诉制度和协商性司法制度,都是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刑事诉讼法制度。本书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并借鉴外国的司法经验,对上述制度都作为深入的探讨,对于我国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本书是一本实务工作、研究教学、司考学习以及公民查阅,实用便利的工具书。上市连续十版都秉承内容和质量的原则,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本次新版重点突出: 1.根据《刑法修正案(九)》修订全文,根据罪名理论归纳了相关条文罪名 2.增补了本书第十版以来至2015年9月16日之前的所有刑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司法指导性文件与指导性案例 3.吸收了法、检司法解释清理工作的成果。能够最全面最及时的反映当前刑法法规的全貌 4.新增读者售后服务,推出了公众号“刑法一本通”,读者将能在时间掌握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动态以及本书的修订再版情况。 本次新版结合刑法修正案九修订,体例创新,以刑法典为纲,将有关刑法的各种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相关立法以注释的形式进行系统整理,便于实务人员查阅、理解、引用相
《犯罪学教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在中国兴起更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事情,以后几经中断,未能很好地加以研究,故而论著较少,目前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全新的课题。其实,并非尽然。就犯罪学思想来讲,在中国的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非西方国家可比。“刑期于无刑”被称为是犯罪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世界各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这在中国四千年前就有过论述。“事不当时固争,防患于未然”,“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这些光辉的预防为主的犯罪学思想,至今还为世界有识之士所称道,并以为经典。我们党和国家在七十年代提出的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战略方针,把我国古代犯罪学思想推上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里程。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为我国犯罪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
《刑法一本通(第十二版)(纪念版)》根据《刑法修正案(九)》修订了正文,根据罪名理论归纳了分则相关条文的罪名,增补了《刑法一本通(第十二版)(纪念版)》第十版以来至2015年9月16日之前的所有刑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司法指导性文件与指导性案例,并吸收了高法、高检司法解释清理工作的成果。由此,可以保证《刑法一本通(第十二版)(纪念版)》能够全面反映当前刑法法规的新全貌。为了控制篇幅,《刑法一本通(第十二版)(纪念版)》删除了第2—10版的前言。
本书是学校研究生院资助作为研究生教材出版的,后经校学术丛书编委会讨论列入学术丛书,拟与原先出版的《犯罪通论》成为姊妹篇。 本书在体系上,除绪论外,分为刑罚种类、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和刑罚消灭四篇,另设附编论述非刑措施。在资料运用和学术观点处理上,作法与撰写《犯罪通论》大致相同,以便体现两书成为姊妹篇的构想。但刑罚论毕竟不像犯罪论那样,学说林立,理论深邃,因而本书虽注意在理论上深入探讨,但比较起来,还是在实用性上较强。
本书是一部以专门以探究划清此罪与彼罪界限为宗旨的著述。本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就相近或者具有可比性的具体犯罪之间进行比较辨别方面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涵盖了我国刑法分则几乎所有的罪名,对于从事司法审判、行政执法、律师以及法学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二是总论部分吸收了近些年刑法学界和犯罪学界有关犯罪现象和犯罪形态方面的研究成果,涉及或者收录犯罪概念是比较完整的(当然不可能是),具有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本书尽可能做到界定准确、层次分明、文字精练。为了叙述和查找的方便,本书采用条目的形式,分为上篇“刑法总论”和下篇“刑法各论”两大部分,上、下篇分别为六章和十四章,共636个条目。需要说明的是,用《中国刑法的此罪与彼罪》作为书名,是从总论的大部分内容和分论的内容而言的,而总论的少部分内容
《犯罪学教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在中国兴起更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事情,以后几经中断,未能很好地加以研究,故而论著较少,目前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全新的课题。其实,并非尽然。就犯罪学思想来讲,在中国的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非西方国家可比。“刑期于无刑”被称为是犯罪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世界各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这在中国四千年前就有过论述。“事不当时固争,防患于未然”,“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这些光辉的预防为主的犯罪学思想,至今还为世界有识之士所称道,并以为经典。我们党和国家在七十年代提出的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战略方针,把我国古代犯罪学思想推上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里程。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为我国犯罪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