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为日本著名刑事法学家甲斐克则。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责任原理的理论根据与意义、行政刑法中的过失犯的处罚与明文的必要与否、过失犯的基础理论、过失“责任”的涵义及其本质、“有认识的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事故型过失与构造型过失、过失犯的共同正犯、放火罪与是否需要对发生公共危险有认识等方面对责任原理与过失犯论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为了总结经验,吸收和消化世界先进技术,促进发酵有机酸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组织了在发酵有机酸生产、科研、教学领域中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部分专家、学者,把我国现有主要的发酵有机酸资料汇编成本手册。本书编写以实、新、全为宗旨,在理论阐述方面力求简炼,尽可能以条例化和图表化来表达涵义。全书详细介绍了柠檬酸、乳酸、醋酸及其他有机酸的发展史、理论性质、生产方法、发酵机理等。
为了保护个人的人身、财产权利,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重大权益,刑法就必须守护定着于社会中的大量规范。实施某种行为,根据社会中所存在的标准行为准则,被认为是违反该行为准则进而造成了法益损害时,就是犯罪。刑法的真实用意是通过难以察觉的权力运作来证实规范的有效性和不可侵犯性,确保每个人都能够维持一种有秩序的生活,并把个人塑造成规范意识主体。那么,促进公众的刑法规范认同感,围绕“规范违反说”来建构犯罪论和惩罚理论,就是当前中国刑法学的基本向度。 根据规范论,作为惩罚对象的人必须是规范意识主体;作为惩罚前提的犯罪成立理论必须同时结合规范违反和法益侵害来建立;惩罚正当性必须从对行为规范有效性的证明中获得。 本书围绕“规范意识主体”“行为规范违反说”“规范确证”等范畴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刑
本书是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大塚仁教授所著刑法教科书的修订本,该书通过介绍纷纭的学说动向、分析复杂的法院判例、结合日本的具体国情,以简明清扬的文字,详细阐述了刑法总论的基本问题,充分展示了大塚先生人格刑法学的博大和精致,自问世以来,深受学生喜爱,被誉为“战后日本刑法学教科书中代表性作品之一”。
本书是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大塚仁教授所著刑法教科书的修订本,该书通过介绍纷纭的学说动向、分析复杂的法院判例、结合日本的具体国情,以简明清扬的文字,详细阐述了刑法总论的基本问题,充分展示了大塚先生人格刑法学的博大和精致,自问世以来,深受学生喜爱,被誉为“战后日本刑法学教科书中代表性作品之一”。
本书对犯罪人在犯罪前后的空间行为及心理现象,尤其是一些心理潜规则做了有意义的探讨与介绍。诸如,“犯罪最近与最小努力原则”;“犯罪舒适原则”;“犯罪距离消减现象”;“犯罪缓冲区现象”等。同时,还介绍了进行地理学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根据,即犯罪日常活动理论、犯罪理性抉择理论及犯罪风格理论等。本书还介绍了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侦查应用策略。
本书为贝林《构成要件理论》和《刑法纲要》两大名著的合译,围绕构成要件理论而展开,为了使问题更集中,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关注其构成要件思想。 贝林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刑法学造诣极高,主要著作有:《刑法纲要》、《犯罪理论》、《构成要件理论》、《往返于实证主义与自然法之间》、《法学与法哲学》等。贝林对后世刑法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整个现代刑法学均以贝林之学说为基础,在其前进步伐中必须研究他的犯罪理论”。
《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由美籍华人、世界项级法科学专家李昌钰博士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陈新山博士翻译。《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既有理论概括,又有先进技术和实用方法,是其50年工作的总结和现代技术精华之体现,深受读者欢迎。《犯罪现场勘查指导手册》分三章、十六节、约十万字,配有插图64幅。
《刑法适用总论》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系统地梳理了刑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卷共十个专题,反映了作者在犯罪论领域的研究成果。这十个专题基本上涵括了犯罪论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关于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以及特殊犯罪形态的论述用力颇深。本书下卷的内容相当于刑法学体系中的刑罚论,它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领域。下卷以十个专题对刑罚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尤其是在刑罚制度上颇费笔墨,反映了作者苦心耕耘之心。
《刑事政策视野下的刑法教义学:探索中国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的贯通构想》是在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治时代刑事政策影响定罪研究"(2011-2014,良好结项)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意识到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的关系问题,主张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之间的贯通构想。 《刑事政策视野下的刑法教义学:探索中国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的贯通构想》是我国第一部探索中国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的贯通构想的专著。本书的突出特色是系统地探索了刑事政策影响刑法教义学的一般原理,并将这种原理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本书有利于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有利于探索刑法学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促进刑事一体化思想的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法外,还采用了实
为了总结经验,吸收和消化世界先进技术,促进发酵有机酸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发酵工业协会组织了在发酵有机酸生产、科研、教学领域中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部分专家、学者,把我国现有主要的发酵有机酸资料汇编成本手册。本书编写以实、新、全为宗旨,在理论阐述方面力求简炼,尽可能以条例化和图表化来表达涵义。全书详细介绍了柠檬酸、乳酸、醋酸及其他有机酸的发展史、理论性质、生产方法、发酵机理等。
《刑事诉讼中的鉴定意见质证制度研究》以公正审判原则为主线,以健全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鉴定意见质证制度为目标,从诉讼程序制度与法庭科学的交叉学科视野出发,对鉴定意见的质证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作者在分析了鉴定意见质证特殊属性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质证的实践状况,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刑事鉴定意见质证制度所应当具备的四大公正要素,即平等武装、对抗式质证程序、对质权特别保障、裁判说理,进而依次阐述了鉴定意见质证制度的四大核心内容(鉴定意见审前开示制度、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庭审交叉询问制度、专家辅助质证制度)以及鉴定意见质证实质化的配套措施。
法医病理学作为法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用于回答与死亡和损伤相关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法医病理学家、法律界人士都希望所得到的鉴定结论符合科学证据的时代要求,故本书将科学证据作为首要介绍的内容,着重介绍了法庭科学证据的特征、评价方法以及美国NAS报告对法庭科学界的影响和工作进展,这些都会对未来法医病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本书着眼于法医病理学实践,精选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尽管有些内容是法医病理学中的经典,如猝死、损伤等,但随着相关研究进展产生了新的观点和检验方法,这些问题与知识仍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更新;有些研究方法和领域,在近5~10年间得到快速发展,如死后化学、虚拟解剖、遗传毒理学、毒理基因组学等,但在目前法医病理学实践中仍未能得以充分的重视和应用;有些内容如土壤埋
《罪犯生命精神荒原开发研究》从生命的视角出发,以罪犯生命精神荒原开发为主线展开编写。全书共分为“荒原篇”“开发篇”“新生篇”三篇,具体内容包括罪犯生命精神荒原的表现形态、罪犯生命精神荒原开发的依据、罪犯生命精神荒原开发的几个关系、罪犯生命精神荒原开发过程的环节、罪犯新生与回归社会等。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为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举办的第一届“中德刑事法论坛”会议论文集。围绕着“罪刑法定的立法解读”、“罪刑法定的司法实践”与“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三大主题,中德一线刑法学者分别从中国与德国的视角进行主旨阐述与交互评论,反映了中德刑法学对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的最新见解。
本书是目前少有聚焦“以刑释罪”问题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主张,“以刑释罪”是处在刑事审判一线的法官们对我国刑法解释理论的一种创新,是一种带有补充性质的刑法实质解释的具体而明确的方法。“以刑释罪”方法强调刑法解释不能拘泥于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必须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从罪刑均衡的角度解释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其更加注重刑罚的必要性和妥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方法持有的刑法解释立场是一种实质解释立场。“以刑释罪”方法的要旨是:以“刑”(法定刑之轻重)作为刑法解释的重要参考标准与依据、以“罪刑均衡”原则为指导来解释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解释刑法条文中的名词、概念、术语,也包括选择合适的罪名。“以刑释罪”方法能够很好弥补“先定罪后量刑、定罪和量刑无关”这种单向度定罪模式的不足;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