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小林宪太郎的作品《刑法的归责》。具体内容为:第1部 刑法归责的基础理论,包括序章第1章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第2章 过失犯的违法性,第3章 过失犯的责任,终章。第2部 刑法归责的应用理论I 信赖原则与结果回避可能性,包括序章 两个最高裁判决,第1章 结果回避可能性,第2章 信赖原则,终章;II 被害人的自我保护义务与结果归责,包括序章,第1章 自我保护义务的存在与否,第2章 自我保护义务的范围,终章;III 论所谓胎儿性致死伤,包括第1章 熊本水俣病事件之后,第2章 实行行为(或者其侵害作用)之时作为客体的人现实存在这一要件的意义,第3章 结果归责理论与胎儿性致死伤;IV 被逼迫的被害人,包括序章,第1章 任意性的含义与界限,第2章 裁判例探讨,终章;V 所谓 法益相关错误 的意义和界限,包括序章,第1章 法益相关错误说,第2章 有
原著作者佐伯教授基于其对犯罪论体系性构架的理解,依次选取构架此体系的每一个节点上*为核心也即刑法解释中*有争议的课题展开讨论。采用初学者也能够理解的方式,对错综复杂的观点及其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总结和剖析,在日本刑法学文献中堪称 真佛只说家常话 的典范。并且,在讨论过程中,佐伯教授以当今日本有判例支持、有学者坚持采用的观点为讨论对象,在论述中不断地展现出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之间的对抗和碰撞,如绝顶高手华山论剑。琳琅满目的招式加之十足的对抗性也增加刑法学习和思考的乐趣。
松泽伸教授的《机能主义刑法学理论 丹麦刑法学思想》尝试参考丹麦的机能主义、经验主义刑法学,思考日本的刑法学,构建新机能主义刑法学方法论。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 丹麦刑法及其机能主义 为题,概观丹麦法学的基础,介绍丹麦刑法学的情况。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概括论述研究的目的和构成,机能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概念以及迄今为止丹麦刑法学的研究状况。其次,介绍丹麦刑法与刑事司法的发展。最后,论述丹麦刑法的解释论与法政策,明确丹麦刑法学的基本构造与特色以及刑法学政策的特点。第二部分以 新机能主义刑法学的构想 为题,借鉴丹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与日本机能主义刑法学进行比较的同时,探讨丹麦机能主义方法论适用于日本的可能性。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回顾一直以来日本机能主义刑法学的发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
《城市犯罪空间盲区分析与综合治理》分九章。前四章为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章是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犯罪问题,从城镇化的概念、国际城镇化的趋势以及我国城镇化的状况人手,分析了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各种社会效应,论证了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犯罪的特点、形成土壤,导引出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概念。第二章是城市犯罪空间盲区分析与综合治理的法理基础,从分析人类的一般行为、法律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形成机理人手,对犯罪与犯罪学进行了辨析,对国外的犯罪理论进行了评述,在阐述犯罪防控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城市空间防控的大环境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的研究框架,力图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系统、全面的法理基础。第三章是城市犯罪空间盲区分析与综合治理的科学平台,阐述了空间防控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理清了空间盲
本书就当前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三十个前沿问题,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分别是: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理念,刑法与司法解释溯及力问题研究,犯罪的因果关系问题研究,单位犯罪问题研究,罪过形式问题研究,排除犯罪性行为问题规定,故障犯罪停止形态问题研究,共同犯罪问题研究,罪数形态和数罪并罚研究,量刑问题研究,刑罚种类若干问题研究,自首、立功若干问题研究,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研究,货币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证券、期货犯罪若干问题研究,洗钱罪若干问题研究,金融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拐卖人口犯罪若干问题研究,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贪污贿赂类犯罪若干问题研究,挪用类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本书作为一本刑法理论深化研究的专著,较为适合研究生和高年
《刑事辩护教程》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 研究院、 大学刑事辩护研究中心、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 的行业培训教材。本教材由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组织编写, 律师田文昌主编。 《刑事辩护教程 (理论篇) 》分为二十三章,从刑事辩护的基本问题、刑事辩护流程和刑事辩护特殊类型案件三大板块,详细论述刑事辩护的基本理论,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刑事辩护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较考察并解析刑事辩护的原理和理念,梳理立法沿革,明确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和环节中,辩护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法律依据。本书对《刑事辩护教程(实务篇)》和《刑事辩护教程(实训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三者相互衔接,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各自独立成篇。 本书作者均为 刑事辩护的 律师或在该领域内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内
本书出版于1935年11月。当时,欧洲各国社会矛盾突出,犯罪问题严重。国家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社会控制,因此,保安处分由行政措施上升为刑事制裁措施,并被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刑法所规定。1935年,《*新刑法》中也专章规定了保安处分。翁腾环先生在此背景下,广泛收集材料,将世界各国保安处分的学说与立法以及中国历代与保安处分有关的法制与诸家学说详加比较,汇聚成此书。 本书虽说距今已经70余年,但其内容之全面,资料之翔实,令人叹为观止。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资料,而是以当时世界上*的教育刑理论和保安处分一元论为立场,对国外的各种保安处分与制度详加比较,条分缕析,以此评述民国的保安处分立法与实践之得失,对我们今天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立足于中国社会发生全面转型的宏大背景中,力求深入分析社会环境变迁的主要趋势,全面总结刑事司法基本规律,继而提出刑事司法制度必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并积极推动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与制度创新活动的全面展开。专著以刑事司法制度与其社会环境变迁协同发展的历史考察为参照,以世界各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及制度变动为背景,宏观考察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现实状况,科学预测并合理规划其发展前景,从而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与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归纳概括刑事司法改革已经取得的成就并深刻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持续推进和全面深化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及制度创新提出有益意见与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