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利先生在反贪侦查工作中亲身参加过许多重大疑难案件的审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审讯经验。而且他认真学习,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在最近几年中连续写出了多部关于审讯的专著,包括《贪污、贿赂案件的审讯技巧》、《审讯心理攻略》、《审讯心理学》等。在这部《审讯语言学(修订版)》中,他从审讯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系统介绍了审讯语言的运用原理、行为规律和技能技巧,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用价值。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突出了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心理各相关因素分析,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述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在犯罪类型心理方面,《犯罪心理学(第三版)》根据多种标准对犯罪心理进行分类,并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故意犯罪心理和过失犯罪心理两大类。
《苏州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犯罪学》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学概述、犯罪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理论体系、犯罪学的功能及其价值、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犯罪学研究方法概述、犯罪学研究的理念与特点、犯罪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外国早期的犯罪学思想等。
在我国当前的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务中,过多的焦点集中于规范的选择适用,而事实问题则大多依附于证据的认定进行解决,规范对于事实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此种大小前提之间互动性的忽略使得裁判事实的建构逐渐沦为裁判规范建构的附属品。 《刑事裁判中事实建构问题研究:基于犯罪构成的视角》主要论述以下三个问题:作为一种法律规范,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要素组合,是关于哪一类生活事实构成犯罪的概念表达,其依据抽象的要件及要素去寻找相对应的生活事实,予以比对与整理;作为一种理论模型,犯罪构成是关于刑法规范的理论分析模具,其对事实进行一种体系化的整理,具有工具性意义;作为一种裁判模式,犯罪构成是连接刑法文本规范和具体案件的事实之间之桥梁,其对事实体现为一种实践意义的建构。
本书系统介绍了刑事犯罪中的杀人、盗窃、抢劫等案件,包括克利夫兰枪杀案、首尔网络盗窃案、美国孟菲斯银行抢劫案等。这些案件大多因凶手复杂的作案手法、动机成为经典案例。 本书系统介绍这些犯罪现场,不是为了让猎奇,而是传授像刑侦人员那样思维缜密的推理方式。在犯罪现场,刑侦人员如何从尸体特征上着手寻找蛛丝马迹?如何根据现场环境推断罪犯的作案时间?如何识破罪犯的谎言,寻找真正的犯罪细节? 如果你对案件推理感兴趣,那么不妨从本书入手,相信你会从中得到满意的。
绝大多数关于网络犯罪的书籍由靠前安全专家或政治学专家撰写,并很少涉及针对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战争和网络安全的完整和广泛的解决方案。本书为一些非政治、无党派和无政府的核心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对相关领域若干网络危机案例,从平民和军事角度进行高度总结,并展示解决方案。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解释基本原理,揭示了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使用中,或者说滥用中,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技术问题。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煽动读者进行网络犯罪。它的作用是为了提醒社会公民们应该做好准备防御网络攻击和加强对网络攻击威胁的认识。
《注意义务比较研究:以德日刑法理论和刑事判例为中心》是以过失犯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注意义务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著作。作者以比较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围绕德、日刑法理论和判例与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的异同,从注意义务的概念、性质、根据、内容、前提、标准、类型、阻却事由等方面,对注意义务理论体系进行了全方位解构。《注意义务比较研究:以德日刑法理论和刑事判例为中心》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德、日刑法理论关于注意义务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德、日刑事判例的动态,对于丰富我国过失犯罪理论,拓展理论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司法实践准确认定过失犯特别是新类型过失犯罪也具有指导意义。
《反贪查账实务与技巧》从反贪查账的概念、目的与任务、特点与基本要求入手,总结了目前反贪查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成因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方法;详细阐述了财务会计事实与贪污贿赂犯罪事实的关系及对其的证明意义,讲解了反贪查账应掌握的基本会计知识和原理;结合反贪查账实际,作者总结提炼了7种常用的查账方法,探讨了不同查账目标下的查账组织的指挥与谋略,同时对反贪查账的程序、步骤、方式、策略进行了总结;作者还用较多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办案中最常见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资料和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小金库等实物资产的具体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和操作要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贪污贿赂等犯罪,作者以专章的形式,揭示了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不同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及其在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