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宏主编的这本《犯罪矫治评估系统回顾研究》包括7篇研究报告,分别对认知行为治疗、监禁与非监禁刑罚、矫正训练营、就业项目对重新犯罪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综述。
《论预防犯罪》为作者多年研究预防犯罪的成果汇编。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预防犯罪问题,突出的特点是有创新精神,有新内容。提出的一些观点是新颖的、是首创性的。作者一贯倡导运用《孙子兵法》的兵学原理研究预防犯罪的战略、策略问题。书中有很大的信息量,许多综述性沦义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有关部门的实战工作者、教学与研究工作者、有关专业的学生和论义习作者,都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澳门贿赂犯罪研究》根据不同的主体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澳门的贿赂犯罪的各种表现方式。澳门的贿赂犯罪构成方式也较为独特,只要求行为人有要求或者许诺利益,即已构成是一个量刑的情节。澳门的贿赂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犯罪体系,既包括以公务员为主体的普通贿赂犯罪,也包括非公务员的贿赂犯罪,还包括选举中的贿赂犯罪。此外,在不同的种类的贿赂犯罪中,行贿和受贿有的分立罪名,各自处罚,有的则规定在同一罪名之中,是同一罪名的两个不同方面,体现出一些古老的盛行之地,回归之后,成立了廉政育四管齐下的方针,使澳门的清廉程度在国际上的排名迅速提升,其中的经验值得镜鉴。
对于金融创新背景下的金融犯罪形势,无论是刑事立法资源的大量投入,刑事司法机关工作机制的专业化设置,还是对金融监管执法权的强调,都体现了对金融领域犯罪状态的重视:只有有效扼制犯罪,才能保障金融资产的安全,维护金融秩序,并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而支撑这些工作的理论基础,是金融犯罪的各种研究中所获得的实证素材与分析结论。因此,只有对各种金融犯罪的概念和概念承袭与变化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才能避免各种论断“以讹传讹”,以致误导实践可能性的发生。与此同时,只有分析新时期金融创新背景下金融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实施方式等各种变化与发展,才能就刑法观、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得出“与时俱进”的正确结论。
在当代中国,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的基本问题。如何控制犯罪?如何控制转型背景下的犯罪?如何在不影响社会转型的前提下控制犯罪?这不仅是重大实践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理论问题。《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在分析当前我国犯罪控制实践基础上,借鉴学界已有的重要成果,提出犯罪控制的动态平衡主张,认为犯罪控制应当是根据引发行为人犯罪的原因建构抗制性的措施,寻求引发行为人犯罪的原因与犯罪抗制对策之间的对抗平衡关系。这一主张的基本特点在于从社会治理中寻求犯罪控制的途径。这一主张的优点在于其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且能够支持社会的转型,保证新的社会稳定模式的发育。 围绕动态平衡论,《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从这些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部分,《犯罪控制:动态平衡论的见解》力求运用翔
《网络犯罪侦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系列教材》主要针对网络犯罪侦查工作中,网络犯罪案件执法基础和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犯罪现场勘查、各类常见线索分析、网络人群的分布与行为特征分析、网络犯罪案件线索综合分析方法等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同时对非法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常见涉网案件的犯罪表现形式和证据构成、侦查基本思路、专案侦查中的常见问题等结合案例做了详细介绍,力争做到指导思路明确、技术方法简单可行,强调实用性。 《网络犯罪侦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系列教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信息安全、网络犯罪侦查、侦查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双学位学生的授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网络犯罪侦查在职干
“侦查博弈”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是过去的研究者多从侦查对抗性的角度来阐述侦查中的博弈问题。侦查与犯罪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往往处于直接的对抗之中。侦查工作的任务是揭露、证实犯罪和查获犯罪分子,从而维护国家的法律和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而犯罪分子为保护自己和实现其犯罪目的,必然要千方百计逃避侦查和对抗侦查,于是便形成了“犯罪与反犯罪”、“侦查与反侦查”的矛盾斗争。所谓博弈,就是说,侦查活动表现为侦查者与被侦查者之间的两方对抗,其中一方的决策是否正确,行动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自己,还要取决于对方。
“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马克思语)刑法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意义上,则可以说是一种法律和社会文化现象。社会文化与刑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对刑法的产生和演变起着程度的制约作用,而刑法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起着程度的反作用。刑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产生之日起就是社会文化下的刑法,它不能超乎于社会文化之外,也不是单纯由外界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异己力量。刑法来自社会文化,没有社会文化提供的基础和条件,刑法的产生和存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思议的。当然,没有作为国家意志表现形式的刑法,处于矛盾和冲突中的社会也无法得到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由此可见,对于刑法研究来说,既可以以刑法规范及其制度等为对象,进行规范分析;也可
“侦查博弈”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是过去的研究者多从侦查对抗性的角度来阐述侦查中的博弈问题。侦查与犯罪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往往处于直接的对抗之中。侦查工作的任务是揭露、证实犯罪和查获犯罪分子,从而维护国家的法律和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而犯罪分子为保护自己和实现其犯罪目的,必然要千方百计逃避侦查和对抗侦查,于是便形成了“犯罪与反犯罪”、“侦查与反侦查”的矛盾斗争。所谓博弈,就是说,侦查活动表现为侦查者与被侦查者之间的两方对抗,其中一方的决策是否正确,行动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自己,还要取决于对方。
《国际刑法学研究述评(1978-2008)》分为上、中、下三编,共二十章,分别涉及国际刑法总论、国际刑法分论和国际刑事程序法与国际刑事审判三个方面问题中的二十个专题,对这些专题30年来国际刑法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于每个专题的探讨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研究概况,介绍各专题研究的发展过程,包括对该专题研究发展的脉络和每个时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并视情况概括其研究特点,力求反映出研究的阶段性问题,以明晰该专题在30年间理论研究的进展轨迹;第二部分系研究内容,为各专题主要涉及的问题特别是争议问题的观点介绍,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地对争议观点和主要理由或论证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为研究评论,是对各专题研究状况的整体评论,以各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客观、
《行政执法领域渎职犯罪侦破与认定瓶颈实战攻坚》告诉你透过全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旧邦新命,得以创造性薪火传承,所捧出的成品在人与物、情与理、道德与法律,以及天地人心相通与即兴发挥,对事实真相逼真描述、说理和定论之间因周全逻辑与睿智得体平衡所折射出的过人之处与吸人眼球。
《讯问学》紧密结合讯问工作的发展变化,注重强调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学术发展前沿的理论成果。一方面详尽阐释了讯问的内涵、原理、制度、对策体系、行为要素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对于讯问工作的全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实务指导,体现了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
《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刑事侦查学(第4版)》主要内容包括:刑事侦查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刑事侦查学的学科定位和特点、研究刑事侦查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刑事侦查学的学科体系、刑事侦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侦查的性质和任务、侦查的基本形式、侦查的基本原则、侦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侦查破案的知与行统一、侦查认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等。
《注意义务比较研究:以德日刑法理论和刑事判例为中心》是以过失犯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注意义务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著作。作者以比较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围绕德、日刑法理论和判例与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的异同,从注意义务的概念、性质、根据、内容、前提、标准、类型、阻却事由等方面,对注意义务理论体系进行了全方位解构。《注意义务比较研究:以德日刑法理论和刑事判例为中心》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德、日刑法理论关于注意义务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德、日刑事判例的动态,对于丰富我国过失犯罪理论,拓展理论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司法实践准确认定过失犯特别是新类型过失犯罪也具有指导意义。
《刑事和解价值分析》以价值哲学为指导,以社会和谐为最终价值指向,以正义和效率为概括视角,以国家一社会一个人关系为分析主线,坚持刑事和解的修复观,围绕一系列具体价值目标和刑事实体法问题,深入阐发了刑事和解价值,并根据价值认识,对刑事和解制度建构提出原则意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刑事和解受到广泛关注,其价值问题是值得重视且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教义刑法学(第二版)》以教义或以信条(Dogma)为核心意念,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逻辑框架,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系性地叙述了刑法教义的基本原理,充分展示了以教义学为内容的刑法学的学术魅力。
《腐败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研究》试图分析腐败犯罪中特殊侦查行为的概念,总结了特殊侦查行为的具体形式、分类、特征、适用原则,论证了腐败犯罪中特殊侦查行为法制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以证据运用为视角对监听、诱惑侦查、卧底侦查、心理测试等四种腐败犯罪侦查中较为常用的特殊侦查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实践中侦查机关实施特殊侦查行为的一些做法提出了参考建议。世界各国侦查机关实施特殊侦查行为的实践证明,特殊侦查行为在打击腐败犯罪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特殊侦查行为没有规定,特殊侦查行为的合法性遭到质疑,通过特殊侦查行为所获资料不能直接作为证据使用。
《中国侦查史》所探讨的侦查史,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侦查历史,但是由于侦查活动与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外交、国家安全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断吸收相关领域中有益的成分,描述中势必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