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的出版意味着高桥教授最终完成了自己对日本民事诉讼法宏大体系的理论勾画和阐述,应当说《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上、下)》是高桥教授民事诉讼理论之大成,也是他民诉理论研究的。 本书能够在中国翻译出版,则能向中国学人完整地展示高桥教授民事诉讼理论的全貌,亦能更全面地了解日本民事诉讼理论发展动态和学术论争。不助于解答当下中国民事诉讼理论争议中存在的某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对于胎动中的民事诉讼法修改亦有理论上的参考意义。
京都律师事务所是全国知名的刑事辩护大所。本书收录了部分京都刑辩律师的辩护词,辅以简要的案情介绍和辩护思路,能够全面展现京都刑辩律师对各类刑事案件的法理论证、辩护思路及辩护技巧,是刑事犯罪理论和律师辩护实务有机结合的文章集结,是广大刑事辩护律师学习刑事辩护、学习辩护词写作的实用性教材。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问题研究》是对作为近年来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热门讨论的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讨论。本书的写作基础是对全国多个省市的走访、调研,在大量的实证调研基础上,本书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施情况以及外非法证据排除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的较为集中的研究介绍,同时指出我国目前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进一步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品评得失、推勘正误,以分析我国现行证据制度中各个具体问题的成败得失,是非功过,是这套案例评析的编写初衷。本书著者从国微处着手,重点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制药集团有限公司诉宋长献、器玻站购销欠款纠纷案的两审裁判为分析对象,针对其中的证据法适用情况,从13个角度、以20万字的篇幅对之进行了详尽的实证评析,希望能见微知著,在中国司法的大背景下,把它抽象化为司法大事,从中抽取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认真对待的经验。
1.本章重点。每一章在开头部分均提示了本章的重点,以便阅读者把握本章中的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2.引导案例。根据本章内容,尤其是针对本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安排若干引导性案例,通过这些典型案例激发读者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和分析案例中提出的法律问题。3.本章内容。这是教材的核心部分。在这部分中,既要对相关的制度、程序作完整、细致的介绍,又要对前面的引导案例作简要分析。4.每章的结尾部分,安排了五项内容:(1)重点问题回顾。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提示本章中的重点问题。(2)阅读法条。列出与本章内容紧密相关的法律与司法解释,便于查阅。(3)阅读文献。列出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重要的论文和著作,便于读者拓展阅读。(4)复习思考题。巩固阅读者所学到的知识,并启发进一步的思考。(5)司法考试题。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行国家统一的司法
《中国律师·办案全程实录》丛书各分册均由相关业务领域的资深律师完成,丛书以典型个案的代理过程为主线,全程再现律师办案每一步骤和细节,通过真实案件展现、传授处理相关法律业务之“经验”;引导广大法学学、初级法律从业人员、律师助理等了解律师办理相关法律业务真实过程,使其读此丛书就如同亲身体验整个办案过程,熟悉每一办案环节,深入掌握法律知识,间接获得实践经验,帮助其大大缩短在法律实务操作与经验积累方面的漫长成熟过程,同时为社会公众了解相关法律案件处理经过提供一个真实的窗口。
本书选取浙北T市“一站式”纠纷调解实践现状调研的经验材料,以“一站式”纠纷调解机制为研究对象,从“一站式”纠纷调解的产生背景、具体分工、调解方法与规则等方面入手,客观呈现出“一站式”纠纷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组织结构再造、运行与协作的具体内在机制和理论模型。结合“一站式”纠纷解决的优势与不足,从完善调解的“一公里”、构建“三治融合”的调解模式和发挥党建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分析“一站式”纠纷调解的法治完善路径。
《量刑与刑事司法(第6版)》系全面研究英国有关量刑与刑事司法的原则与问题的专著。对于量刑的基础理论、影响量刑的因素、各种罪犯的量刑、羁押与非羁押量刑、量刑程序以及量刑权力等问题予以阐释。尤其对于量刑指导意见的产生机制,上诉法院对于羁押量刑运作方法,少年量刑的框架等进行了批判性探讨,并将犯罪学,统计趋势与刑罚理论等进行结合研究,对法律、指导意见与法院裁判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清晰的解释。
本书所著意在理顺民事执行重点,破解民事执行难点堵点,以23个专题精准覆盖民事执行要点。坚持以热点透析为本、以实践指引为重、以释疑解惑为要,从核心规定、研究导语、内涵精解、难点剖析、路径优化、案例评鉴、关联规定等7个方面对民事执行要点进行全方位解析。 本书是执行局局长、一线执行法官从业多年的经验分享,将思维碎片拼凑成一幅规整的“执行图”,将实践经验整理成一幅厚实的“执行卷”,为奋战一线的执行干警送去行动指南,为迷茫无措的当事人送去“定心丸”,为千头万绪的执行管理者送去参考借鉴。
本书是为研究生编写的教材。编者邀请了各大学从事行政法研究生教学,且在各个方面有较深造诣的导师共23人,参与本书各章的著述。 编者在撰写时可在完成应该传授的内容外,阐述各人的不同观点和研究心得,在加深理论阐释的同时,关注实践的应用和发展。此外,在章节安排上,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以使近年来在行政法学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得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