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是刑事诉讼的中心和重心,建构合理的庭审制度理论对于刑事诉讼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价值。而且新型事诉讼体制下的庭审环节,是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通过探讨庭审的基本理论以及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研究整体上的制度协调和微观意义的制度填充,对于新的刑事诉讼体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著作共分10章,前四章论述庭审制度的一般性问题,如庭审的要素、功能和价值目标;庭审的基本原则和原理;庭审制度的前现代类型和现代类型时势比较研究;关于中国新的庭审方式的特征与模式等,可谓“总论”。后六章则属于“分论”的内容。分别论述庭前的公诉审查和证据开示程序,庭审调查和辩论程序的基本问题,法庭公诉和辩护中的问题。尔后,对庭审调查的重点和难点——人证调查进行了专门研究,对法官的审理
通过约翰·马丁格编著的《秘密线人》中对线人行为所反映出来的大量信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透彻地认识线人。也就是说,通过研究一些浅显易懂的线人程序知识或技巧,将使执法人员更好地发展和管理线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找到一个能够最充分、程度利用线人的方式,并且在使用线人的过程中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这本书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和思路。
陈瑞华教授近年来专注于刑事辩护的专题研究,相关成果在律师领域取得了极大反响。《刑事辩护的理念(精)》是对刑事辩护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结合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无罪辩护、罪轻辩护、量刑辩护、程序性辩护、证据辩护等辩护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刑事诉讼和辩护理论。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1978-2008)》的目的,在于较为全面和客观地总结1978年至2008年,尤其是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成果,便于广大读者系统地了解30年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争议观点及其论据,把握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状况,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1978-2008)》共分四编二十三章。每章下设若干专题,均为刑事诉讼法理论研究中成果显著且内容重要的问题,基本上可以涵盖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广度与深度。对于每个专题的探讨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研究概况,介绍各专题研究的发展过程,包括对该专题研究发展的脉络和每个时期研究的主要问题、代表性成果,并视情况概括其研究特点,力求反映出研究的阶段性问题,以明晰该专题在30年间理论研究的进展轨迹;第
本书为刑事审判方法第二版,新版增加了对刑事审判理念和原则的论述,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庭前会议、庭审程序、附带民事诉讼、证据审查判断、案件事实认定等内容进行了大幅修订。同时,结合近期出台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刑罚适用尤其是量刑规范化改革的近期新成果、速裁程序和赃款赃物处理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全面吸纳了近期新的法律规范和研究成果,观点更加准确,内容更加充实。
通过约翰·马丁格编著的《秘密线人》中对线人行为所反映出来的大量信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透彻地认识线人。也就是说,通过研究一些浅显易懂的线人程序知识或技巧,将使执法人员更好地发展和管理线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找到一个能够最充分、程度利用线人的方式,并且在使用线人的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这本书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和思路。
本书既阐述了无罪辩护的成功经验,有剖析了“轻罪辩护”、“罪轻辩护”、程序性辩护的操作技巧。作者不满足于机械地将具体的案例呈现给读者,也没有将律师的辩护词简单地“粘贴”下来,而是对每一案件的办案过程做出了实景式的分析,并从每一案件中提炼出若干刑事辩护的经验。在对办案过程的分析上面,作者介绍每个案例中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也实实在在地点出了律师辩护所面临的挑战乃至风险。而在辩护经验总结方面,该书在每个案例的后面都阐述了“心得体会”,给予办案律师进行总结和提炼的机会,作者们讨论了如何运用常情、常理进行辩护的问题,分析了如何将维护委托人利益“进行到底”的问题,论述了算账类案件如何提出辩护要领的问题,揭示了律师如何与委托人沟通辩护方案并获取理解和支持的问题,说明了受贿案件“事实辩护
本书以《刑事诉讼法》条文为主线,一方面总结归纳出各法条主旨,另一方面精心提炼出各条要义,并收录各要义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等,完整清晰地呈现出了刑事诉讼各环节的要义及关联法规,确保司法实务工作者方便快捷查找和运用办案依据。当前,我国刑事案件的办理程序越发细化,办理要求越发繁杂,对承办人的专业化、精准化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承办人实际分配到个案具体办理环节的有效时间相对缩短,业务工作办案任务多,引经据典找法时间少。本书收录内容全面、结构体系清晰、要义指引精准,对于查找适用相关法条便捷和高效,是专为司法实务工作者精心打造的辅助办案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