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并不,存在了一些问题,包括理论,结构;即使在我欣赏的一些篇章中,也无意间流露出一些因学术追求、探索而留下的不足,甚至明显的漏洞。但这里不是苛求的地方,这是挣脱传统的规范研究、另辟蹊径的努力很难避免的。重要的并不在于是否,而在与是否有所创新,有所推进,有所贡献。作者面对了中国社会和司法的实际,留下了一些可供多个学科深入分析的资料,提出了规范研究很容易忽视但中国法治却不容忽视的具有学术潜力的问题。喻中教授以他的努力丰富了中国的法学传统。 通过描绘当代中国的司法图疑,试着为中国法理学寻找个性化的话语,努力让法语言说更加靠近社会现实,从而使本土学术真正根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简而言之,就是希望走向从真实生活出发的法学理论与社会科学。这也是作者在研究中所秉持的基本旨趣。
国之强,强于法制;法制之善,善于理性。完善民事诉讼法,核心在于民事诉讼制度的理性构建;而要进行理性构建,必须首先弄清其制度逻辑。本书是一位审判实务工作者对民事诉讼法制的期许,是一位法学理论研究者对制度理性的体悟,也是一位法治主义者对诸多前沿问题的“思”与“辨”。
本书在研究域外有关当事人证明权保障立法、司法的一般规律、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并依据实证调研准确探明我国当事人证明权保障制度的问题、症结以及其与我国传统诉讼文化、司法体制、民事诉讼理念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民事当事人证明权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保障体系等,并实现当事人证明权保障制度与当事人举证责任、证收集、法官职责、对造协力义务、证人作证等相关制度的协调与对接。
这本判例教材现在能够译成中文与中国读者见面,我倍感欣悦。我曾在中国讲授过关国民事诉讼法,我了解中国的法学教授、法官、律师和法学院的学生们在他们研习民事诉讼法时是如何的勤勉用功,思想活跃,无论是对待中国的诉讼法还是对待外国的诉讼法都是如此。 在这本教材中,我和我的合作撰稿人试图从三个维度向学生展示美国民事诉讼程序:一是程序的原理,二是这些原理得以发展和运作的语境,三是隐含在律师们运用这些程序的实践中的内涵。我希望你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思考美国民事诉讼法与它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你们将会利用那些练习去考虑美国律师在他们的案件诉讼中实际上是如何运用程序规则的。 有两个主题曾经有助于了解我对于民事诉讼法的理解,其一,我对于民事诉讼法与文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