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国际环境法编、比较环境法编、环境法相关学科编、应用成果编与文献资料编五大部分,共收录中外专家学者论文25篇、文献资料2篇。这些论文和文献资料反映了当前国际环境和比较环境法研究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是当代美国靠前私法领域具代表性、影响很大的学术专着。该书博大精深,除靠前私法外,还涉及法理学、法哲学、西方法制史等诸多领域。全书正文篇幅为265页,除导论和结语以外,正文内容分为5章。此次2005年新
《清华法治论衡(第20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WTO(上)》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WTO”之上卷,旨在对全球化时代中国与WTO的关系进行系统反思和战略思考,其内容涵盖贸易、投资、航运、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主题涉及WTO的历史渊源、价值基础、治理结构、争端解决机制、发展前景,以及中国在WTO中的角色和战略等诸多方面,具有全球性、战略性与前沿性。 《清华法治论衡(第20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WTO(上)》适合WTO及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参考,也适合政府官员,尤其是高层对外战略制定者阅读。
国际法中之习惯不同于习惯,习惯的存在与内容较少有争议,而国际习惯之创造主体为各主权国家,之上再无更高,这导致其形成时间、效力来源、与其他渊源间之效力等级等诸多争议。然这些并不影响国际司法机构裁断国际争端,亦不乏对习惯国际法存在与否及效力问题的判解。《习惯国际法的司法确定》即以国际法院之司法实践为切入点,对其如何运用法律方法确定国际习惯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作者提出,在国际法诸渊源中,习惯是最终效力根据。国际习惯形成理论的分歧概在于事实(国家实践)如何转化为规范C习惯法)。作者在简要回顾之后,运用认知心理学作出分析,继而将视角转入对国际法院司法实践的考察。作者认为,法院确定习惯国际法的实质即法官造法,故司法实践中,法院只能通过法律论证、利益衡量、整体解释等方法来确定。最后,作者指出
《清华法治论衡(第20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WTO(上)》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WTO”之上卷,旨在对全球化时代中国与WTO的关系进行系统反思和战略思考,其内容涵盖贸易、投资、航运、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主题涉及WTO的历史渊源、价值基础、治理结构、争端解决机制、发展前景,以及中国在WTO中的角色和战略等诸多方面,具有全球性、战略性与前沿性。 《清华法治论衡(第20辑):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WTO(上)》适合WTO及国际经济法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参考,也适合政府官员,尤其是高层对外战略制定者阅读。
当你航行于公海之上时,你也许会想,这属于哪国的海洋?这个问题你可以“问”一下格劳秀斯。 在《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格劳秀斯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洋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时至今日,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已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对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经济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法律硕士教材建设丛书:国际法专题研究》采取国际法学的基本介绍、热点问题探讨与作者本人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十三个研究专题展开论述,涉及国际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与热点问题,体现了学术的前沿性、问题的现实性及视角的新颖性等特点,为硕士研究生修读本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理论体系。 《法律硕士教材建设丛书:国际法专题研究》虽然以《国际法专题研究》命名,但由于时间紧迫,参编人员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有限,有些问题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刻,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学术前辈、同仁及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国际法本体是关于国际法本质的抽象存在,由国际法的概念、性质、分类、效力依据、渊源、运作模式等*为本质的抽象范畴构成。国际法本体论是研究国际法本体的理论,是国际法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本体论的语境下,可将关于国际法本体的研究,归结为三大问题,即“国际法是什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架构如何”以及“国际法如何作用于国际关系”。罗国强编写的《国际法本体论(第2版)》在章扼要地界定国际法的本体、描述格老秀斯时代以来国际关系演变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当代国际法面临的挑战与研究视角之后,第二至第四章的探讨,重点围绕这三大问题展开。
《法律的成长》源自卡多佐1923年12月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演讲。演讲分三次讲完,后来讲稿被整理成书。
《国际航运经济学》是由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水路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交通运输(水路运输)专业的核心教材。全书共分为十章,从宏观视角研究了航运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微观视角研究了航运需求、航运供给、航运市场均衡、航运市场周期、航运成本、航运融资等基本理论;并运用航运均衡理论研究了干散货航运市场、油轮航运市场和集装箱航运市场以及航运相关市场的经济特点。从中观视角针对航运业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进行了航运业管制等理论研究。全书构建起了以市场和政府管制作为基础手段对航运活动进行有效治理的航运经济学理论体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航运业的实际状况对国际航运市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国际航运经济学》编写本着“深浅适度,少而精”的原则,力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中国的相关法令,不论在内地或台湾地区,都是在新公约出台之前就早已制定实施的,因此难免与新公约的规范有些相冲突之处,并且可能在未来产生国际上的纠纷。本书列出的两项列表或许可以更进一步地说明,为何新公约会为中国带来若干潜在的纠纷或困难。 藉由仔细设计的国际“合作”、“协调”和“商讨”的程序,以及所有这些详细规范的“通知”、“报告”、“通报”等义务,新公约连同其附件中的14项规章,已经成功地创造了一套有效保护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而且没有严重地侵入其它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 约》的原本适用范畴。
为帮助远洋渔业生产者和管理者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国际渔业管理制度和相关管理要求,崔利锋、黄硕琳主编的《国际渔业条约和文件选编(中英文对照)》选录了18份中英文对照的国际渔业条约和重要的国际渔业管理文件,包括《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的协定》、《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渔业管理的国际行动计划等8份全球性渔业条约和文件(上篇),以及我国缔结或参与的10份区域性和单鱼种国际渔业条约(下篇)。
本书是《国际公法》一套两卷本的上卷,其涵盖了国际公法在和平时期解释与适用的相关问题。与此对应,下卷将集中讨论国际公法在武装冲突中的解释与适用问题。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国际公法是“国际法治”理念的实质内容的首要组成部分,它规范着国际秩序总体的运行,决定着国际政治权力的稳定分配和行使,支配着这一秩序中规则的创制、解释、适用、修订、废止,并通过《联合国宪章》的宪纲作用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体系。 本书特点:,其出发点是国际公法为实用学科;第二,本书包含了和平时期国际公法的解释与适用,既是向经典教科书方向的回归,也是特别考虑到在当今世界中局势的国际公法所发挥的、极为突出的正面作用。 本书既可作为教科书供学生们学习,也有为研究人士用于讲述、研究的作用,同时也兼顾实务工作参考的功能。读
法律,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然而,正如我们对空气一无所知,对于法律,我们也知之甚少。本书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生动地阐述了法律的功用、法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怎样成为一名律师以及法律自身的吸引力等问题,并对如何理解法律并积极利用法律来改善社会提出中肯建议。
作为专业教材,本书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是理论篇,论述了国际战略学的理论体系与基本概念,包括战略概念的起源与界定、国际战略要素、国际战略决策和国际战略模式等。第二部分是国际环境篇,从实证的角度分别阐释了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的对外战略以及中国周边的战略形势,系统地评估了中国制定与实施对外战略的国际环境与背景。第三部分是中国选择篇,全面论述了中国的战略文化传统、新中国对外战略的演变历程以及中国21世纪的国际战略选择。
WT0争端解决机制是保障国际贸易规则被WT0成员方相对普遍遵守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保障WTO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贡献,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难以估计。然而,争端解决机制亦有着先天不足,这些不足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被放大,目前已经影响到争端解决机,制功能的正常发挥,争端解决机制急需大刀阔斧的改革。本书作者广泛阅读相关中外资料,对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WT0成员方提出的改革建议进行了深入、周延的分析,三年成著,为读者提供了系统的资料信息以及相对中肯的分析评论,希望有助于广大读者阅后对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的改革情况有比较客观、全面和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