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分为四章,围绕黄格胜如何先做好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分别对黄格胜的艺术存在背景、艺术发展阶段、语言风格和审美价值取向进行铺陈和归纳。读者可从书中感受到一个“作画莫无情,无情莫作画”和“作画先做人”的画家形象。作者左剑虹与黄格胜是多年的朋友,对其艺术和为人都把握得很到位。为了创作该书,左剑虹历时三年多时间,搜罗、翻阅了大量黄格胜从儿时开始的画作、文章以及媒体资料,还收录了黄格胜在“十年浩劫”期间的一批画作。绝大多数读者是在书中次看到这些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从中可感受到黄格胜在早期创作的艺术轨迹。左剑虹表示,从个人的成功到带领漓江画派向全国进军,黄格胜还在努力向更高目标进发,《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只是黄格胜艺术的阶段小结,我们期待黄格胜获得更辉煌的艺术成就。 《黄格胜的艺
汉字构造复杂,不但老外要望洋兴叹,就是我辈国人,在遇到某些生僻字时,都不免露怯。汉字的多音字也多,稍不留神就会掉进语言的陷阱。在这样的情况下,《咬文嚼字》应运而生。本刊为2008年的合订本,刊物虽小,内容实在,文章有针对性,又短小精焊,虚浮之词较少,有的文章还有点情趣,有的文章又颇见功力。
婚丧是人生的两大礼仪。作者牛志平多年从事唐代婚姻、妇女和丧葬史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论文。在此基础上,又对唐代婚姻和丧葬的状况进行了总体考察,紧紧围绕唐代既封建又开放的社会特征,从各个侧面对唐代婚姻和丧葬进行了描叙和论述。《唐代婚丧》学术性较强,但语言平实,雅俗共赏。它对人们了解唐代婚丧状况,进而深入理解唐代社会大有裨益。
石文化是人类最早最久的文化。人类生活的最早阶段便和石不能离,在发明金属材料前的二三百万年间,就是漫长的石器时代。从器用至装饰、赏玩,均以石为材料。原始人类的图画和文学符号是镌刻在石壁上的,最早的礼器是石刻的圭臬斗柄;言乐器,石是古代的八音之一;石可验天象,谚有“础润而雨”及“风欲起而石燕飞”;石可作符玺,合璧分牒以昭信。要之,石与人类文明同步。 顾鸣塘此书虽非历代文人爱石蓄石之专史,然采撷古来文化名流耽情此道之佳话轶闻差备,可觇见文化风习;虽非志石品之专书,但对奇石之品质产地,叙录亦颇详赡,因专注赏玩,故文房砚具如端溪歙石、印章佳石如寿山青田皆不与焉。
这是一个少年过早迷失在成人世界里的现实故事。他,青春萌动,辗转纠缠于情欲与灵魂之间,大胆涉入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希望探寻到生命存在的意义。然而残留的童真最终无力抵抗现实的冲击,疯狂的欲望终酿苦果:他,不经意间成为四个儿子的父亲;他,亲历丧父失母之痛,迷失于多个女人的肉欲与情感之间……这是荒诞少年的个人际遇,还是人性本质的虚妄不经?在沉重肉身的沉沦之际,人性又应何处?
重读南京,就是要颠覆长期压在南京头上的“悲情城市”、“伤感之地”的城市属性定位,还原南京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文化名城、佛教之都、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的形象和地位。南京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城市,它不仅是一座大地上的千年古都,更是永筑在中国历史上的、折射着中华民族雅气质、贵品德、最聪明才华的一座文化丰碑。
该书的亮点: 亮点一是观点新:书中对酒令的作用、现状、发展做了深入的分析。以酒令带给人们的快乐为依据,论述了酒令的生命力,展望了酒令的未来。其论点新,论据充分有力。可以说该书不仅介绍酒令,而且研究酒令。具有的学术价值。书中许多论点我是十分赞同的,如“政令中的酒令是行政的一种手段,军令中的酒令是治军的铁律,而酒宴中的酒令,只是行酒助兴的游戏。但是,由于这种游戏以令命名,因而承袭了命令必须执行的严肃性”。再如“由于酒令家族十分庞大,种类繁多。各类酒令行令方法和特点不同,因而不同类别的酒令,给人的快乐感受也是不同的”。还有“今逢盛世,中华崛起,百业振兴,各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作为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的酒令文化,亦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弘扬酒令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机
本书总结汲取了我国古今对数字研究的成果,把中国数字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目的是启迪人们正确认识中国数字的文化本质,正确运用中国数字,努力发展和积极繁荣中国数字文化。本书力求在数字文化理论上力求做到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的统一。
印材就是镌刻印章的材料。印材的种类很多,有金、银、铜、玉、石、水晶、玛瑙、犀角、牛角、象牙、珊瑚、果核、竹根、紫檀木、黄杨木、陶瓷等等,其中尤以寿山田黄石、昌化鸡血石和白芙蓉石等为珍贵。珍贵的印材,又加上艺术家的雕琢(圆雕、浮雕、薄意)、篆刻家的刻印,“三美合一”就更显珍贵了。由于印材具有欣赏性与实用性的双重价值,一直受到收藏家和一般文人学子的珍爱,价格亦随之不断攀升。本书分类讲述各类印材的产地和材质特征,印材收藏的技巧(包括辨伪、欣赏、投资、养护等),并附150幅各类印材的彩色图版,以及今年来印材价格行情表等。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实用印材入门读物。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将中国印石分成五大部分,分别以精美的原石图片加以说明。这些原物照片具有典型性、独特性,能集于一书实属不易。
本书的编者都是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提高初中学生作文水平而言,是一本好的辅导书。此外,本书资料翔实,对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同行也不失为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本书在体例安排上是有新意的。从面上作文情况的综合评述开始,让学生对作文的评价标准和角度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然后从如何练好基本功着手加以分类辅导,有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与学生的作文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作文实践体验的积累。不仅如此,本书还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资料库”,着意于学生写作文化的积淀。 本书对提高初中学生作文水平而言,是一本好的辅导书。此外,本书资料翔实,对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同行也不失为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这部首次面世的传记是在惊涛骇浪中写成的,是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三十多年前在家破人亡的情况下,独居斗室,于悲愤中为纪念含冤去世的夫人而写下的追思之作。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此作只能将真名隐去而托以化名,然透过细细密密的文字,透过风风雨雨的岁月,可以真切地看到一位可敬可亲的女性的人生足迹,感受到人生的真实,情感的真挚。这样一个富有真性情的生命最终的不自然毁灭,总能使人憬悟一些什么。
中国传统印章集书法、美术、雕塑于一体,又以众多名贵,稀有的矿产物质依托,是非常独特的一种艺术珍品。人们在收藏印章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之美,汲取很多有益的知识,又能以此作为一项稳妥的日渐增值的投资项目。《印章三千年》环绕上述内容,作全方位介绍,并结合160余幅精美的图片,披露中国印章三千年演绎,发展的辉煌历程,同时还首次由收藏、鉴定专家详细传授鉴别印章真伪优劣的科学知识和宝贵经验。这是一部印章收藏的事典性著作,是知识性、实用性很强的工具类图书。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公之于世。国家为了制止珍贵文物继续流失,把馀下的敦煌遗书交给京师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管收藏。1922年,陈垣先生主持整理《敦煌劫馀录》;1929年,胡鸣盛、许国霖先生对这些敦煌遗书继续整理、编目,作了大量工作。国家图书馆的这批敦煌遗书,部分曾以缩微胶卷的形式公布,但缩微胶卷有不少不足之处;部分从未公布,不为人们所知。今天全部公之于众,给世界文献宝库增添新内容,意义非同寻常。 新中国成立后,1982年,国家制定古籍整理规划,大规模、有计划地对中国古籍进行全面评估,制定规划。佛教、道教古籍也在规划之内。先着手编订《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一万多号敦煌遗书中,绝大多数为佛教典籍(汉文以外,尚有藏文等其他文种),有很多为历代藏经所未收。《中华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的成果。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令人叹为观止!面对这么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
本书的特点在于一个“全”字,它包容了小学各册教材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并渗透了现代教学知识,如集合、函数、对应等,本书也是一本学习小学教学的工具书,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数的整除、应用题、简易方程、几何的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单的统计图表等分章编写,每一章又分若干小节,凡重要的小节都编入目录,便于查考。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刚起步的特点,本书对概念、定律、性质、法则以及解题规律的叙述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还配有适量的例题与图解,做到知识性、实用性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