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思维之展开——尹田民法学演讲集》收集了作者自2004年到2013年有关民法理论和立法的演讲录音记录稿和文字稿19篇,展示了作者从对民法制度研究到对民法思维方式及其运用的研究的思想结晶,其中包括作者对民法思维模式的特征、人格以及人格权的本质、国家财产的权利属性及其在物权法上的地位等问题所提出的重要观点的直接表达。作者本书中的观点具有批判精神和冲击力,有些观点甚至是“逆主流”的,值得民法学界诸多学人深思。同时,由于本书保留了作者演讲的语言风格,使得书中对严肃的学术问题的讨论少了几分枯燥而变得生动,读来如亲临演讲现场,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江平讲演文选》是作者关于法学的文集,其以讲演的形式探讨与研究了罗马精神在中国复兴、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等。
作为《汪德迈全集》第3卷,本书稿内容包括了汪德迈先生2011~2015年间来中国访学和讲课所记录下来的7篇文章,是《中西文化的互补性》一章,记录了2011年年底由乐黛云主持,汪先生与汤一介先生进行了两次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性与互补性的长谈,代表了西方汉学家与中国当代学术大家的高水平交流,珍贵。
《2020年度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论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编的论文集,论文都是2020年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获奖论文或入围论文,所收入的都是2020年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代表性的青年学者的论文,包括李松睿、李音、张伟栋、杨辉、翟业军、石岸书、毕文君、朱羽、刘彬、孙尧天、李斌、李德南、吴舒洁、张勐、张静、陈培浩、徐刚、曾攀、路杨、熊权等二十位青年学者,论文从不同角度研究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典型文学现象、代表作家,对于学科建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一本学术含量很高的论文集。
本书是多篇小故事合成的一本故事集,作者以充满灵动的文字,以乡村当支教老师的经历,描写自己在此期间的师生情、乡情、友情,以爱的基调,书写对学生的热爱,对乡民的尊重,对乡情的礼赞。生命如星空般璀璨迷人,每当我们张开小小的眼睛仰望夜空,星星也在眨着大大的眼睛俯瞰着我们。爱,是大眼小眼的主题,也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本书作者以温暖的文字,书写自己在乡村小学支教期间,与孩童、学生、家长、师友之间的暖心故事,反映乡风乡情,展示自然风貌,反映人间美好,传递真善美,通过31篇美妙的故事,以大眼看天下,以小眼识真理。 全书文笔精炼,真实自然,朴素感人,富有意味。
《民法思维之展开——尹田民法学演讲集》收集了作者自2004年到2013年有关民法理论和立法的演讲录音记录稿和文字稿19篇,展示了作者从对民法制度研究到对民法思维方式及其运用的研究的思想结晶,其中包括作者对民法思维模式的特征、人格以及人格权的本质、国家财产的权利属性及其在物权法上的地位等问题所提出的重要观点的直接表达。作者本书中的观点具有批判精神和冲击力,有些观点甚至是“逆主流”的,值得民法学界诸多学人深思。同时,由于本书保留了作者演讲的语言风格,使得书中对严肃的学术问题的讨论少了几分枯燥而变得生动,读来如亲临演讲现场,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敝帚集与游学家书》是迄今最为完备的郭沫若青少年时代的诗、文、对联、书信的合集,分为《敝帚集》、《敝帚集外》、《游学家书》三个部分。 《敝帚集与游学家书》以整体风貌问世,编注者作了扼要的内容说明和注释,对个别文字误植作了校订。《敝帚集外》和《游学家书》是在《郭沫若少年诗稿》、《樱花书简》基础上增补、校注而成,作品和书信按照重新考订的写作时间编序。同时还附有郭沫若青少年时代的老照片和1912-1923年求学期间珍贵的家信手迹。
《江平讲演文选》是作者关于法学的文集,其以讲演的形式探讨与研究了罗马精神在中国复兴、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资本企业等。
《刑法纵横:王作富刑法学文集》收集了刑法学家王作富教授从教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刑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论文,是王作富先生从教60年来刑法学学术研究的一种延续。王作富先生被刑法学界称为刑法分则专家,其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刑法学分则的个罪研究方面,文集中刊登的论文对法学研究及司法实践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作用,也是王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总结性文献资料。
针对近现代以来法学领域我国学术名著较少而国外学术名著较多的实际情况,李林主编的这本《法学名著导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突出知识性和建设性,集中介绍法学研究的成果,注重阐发其中资政育人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对深入思考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思想资源。
《靠前香笔记》成书于1796年,是一部介绍养兰方法的古籍。内容涵盖了兰花的历史、鉴兰标准、养兰方法等,是兰花古籍中的经典,可以说是集中了我国古代兰文化的精髓。该书的每篇文章包括序言均进行了词语注释和全文翻译,并创新地加入其对该古籍的特色点评。
本书是作者研究汉语姓名学的札记,分别从姓名起源、姓名构成、命名方式、姓名文化、汉语姓名的文化价值与地位等几个方面,移形换步,透视汉语姓名中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作者也敏锐地关注到姓名符号在大数据时代的微妙变化,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称谓与识别方式,与姓名文化联系起来思考,使得本书与坊间已有的姓名读物有了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