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版于2017年出版,是《民法总则》颁布后所撰写的一部基础理论著作,涉及民法学说、民法发展史、民事关系、民事主体、权利客体、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等内容,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并结合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对其法源、结构设置、条文内容进行梳理、评价,完整展现了《民法总则》的全貌及演进历程,全面分析了《民法总则》对《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规范在篇章体例与具体内容上所做的深刻变革。 在结构上,体系严谨,逻辑清晰,详尽阐释了民法基本理论与制度;在内容上,分析比较各家学说之优劣,借鉴吸收德国、日本和等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既有理论碰撞,又有实践指引,是法学学生学习、研究民法不可多得的好帮手。本次修订结合我国《民法典》颁布之后民法领域的发展动态做出诸多调整,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学说以及实
该书阐释了制定法与判例法的适用方法与普通法判例法大体相同,即都采用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种方法。所不同的是,在运用类比推理判定本案与先例在案件事实方面的异同的重要性时,普通法判例法所依据的,是先例中阐明的原则或普通法中的基本原则,而阐释制定法的判例法的判断标准则要受到该制定法本身的立法标准的限制。
作者基于三十余年的刑事理论研究和辩护经验,又经过八年的撰写、整理和编辑,本书《刑事辩护学》终于问世。 撰写本书的主要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办理刑事案件规范》等,均为2022年5月31日之前有效的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 本书内容包括了中国刑事辩护的产生和发展进程、刑事辩护立法借鉴的外国经验及方向;刑事诉讼各程序及辩护律师在各程序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刑事辩护的经验。
书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知识权法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冯晓青教授撰著的个人专著。其以当前我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为研究对象,对两办发布的《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进行了详细的政策解读、理论探讨、实践对策分析,以及相应的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是当前我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研究、立法研究、理论与实务研究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即将颁行的背景下,该专著的出版有利于推进新形势下我国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与战略运作,使我国由知识产权大国变为知识产权强国。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新兴学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篇幅约42万字。本书读者对象主要包括:高校法律院系师生、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和政策研究部门、律所、中介公司和对知识产权感兴
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直接论述体系化地整理出来问世,中外没有先例;按照马克思提出的法是法意识、法制度、法关系的总和的科学思想构建法学理论体系,中外也没有先例。本书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和法学著述史上,有一定地位。 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如作者所指出的 从注释法学向学科法学转变、从讲义法学向理论法学转变、从西方法学向马克思主义法学转变。 本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会在人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过程中显现出来。 刘瑞复著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读书笔记(第1卷法意识原理)》内容分为法意识、法制度、法关系三大部分。本书的重要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直接论述,体系化的面世,这是国内外没有过的;实现了作者关于法学理论研究成果的体系化。本书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或有一定地位,为国内外法学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1.该书认为警察的讯问工作兼具证据获取以及侦查行动的作用,在法庭上需要受到法律的检验,因此警察的讯问并不应当简单地视为语言或者心理科学的范畴,而应当从语言、社会以及法律等不同的层次予以考虑。因而首次提出从 社会语言学 的范畴去规范警察的讯问工作。2.面对当前跨国犯罪日益增多的趋势,翻译在讯问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特别是在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的跨境犯罪,警察在讯问中所提到的问题或者搜集的供词会受到法系的影响,作者以 日英 双语作为考察样本,说明了翻译在跨法系犯罪的讯问中的作用以及法律差异对于讯问的不同要求和产生的影响。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培训学院培养模式改革系列举措的重要成果之一。本论丛配合同等学力研修班的课程设置,督促同等学力研修班学员在学习期间进行学术思考与学术写作的尝试,学院组成评审小组评选出优秀的习作汇集出版,及时反映学员们的学习成果,促进学员们进行独立思考与学术创作,建构探索性学术思维。本论丛包括民商事法律、经济法学、刑事法学、诉讼法学、法律适用等内容,具体如:论股权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数据可携权的本土化实践与实务运用的若干问题、企业破产程序中的刑民交叉问题、非破产解散情况下股东出资加速到期的司法解决路径、 双碳 背景下私募股权投资法律问题探析、外观设计专利评价报告制度的困境与对策探析,等等。
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直接论述体系化地整理出来问世,中外没有先例;按照马克思提出的法是法意识、法制度、法关系的总和的科学思想构建法学理论体系,中外也没有先例。本书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和法学著述史上,有一定地位。 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如作者所指出的 从注释法学向学科法学转变、从讲义法学向理论法学转变、从西方法学向马克思主义法学转变。 本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会在人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过程中显现出来。 刘瑞复著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读书笔记(第3卷法关系原理)》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读书笔记第三卷法关系部分,以*同志提出的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法实际,充分注意到国内外法学理论研究的历史性成果,是一种理论回应和落实号召的初步探索。本书的重要特点是马克
本书是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基础研究重点激励项目 优秀 结题成果, 湖南省成果评审委员会重大课题成果。本课题将在界定 民商事习惯 的基础上,以清末变法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活动为中心,梳理相关史料并进行分析。篇 清末变法时期之民商事习惯调查,具体包括:章 清廷民商事习惯调查之缘起与规则,第二章 湖南民商事习惯调查之过程与运作,第三章 馆藏湖南民事习惯报告书,第四章 《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所载之商业条规和章程,第五章 《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所见之民事习惯;第二篇 北洋政府时期之民商事习惯调查,具体包括:第六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商事习惯调查之重启,第七章 湖南民商事习惯调查成果,第八章 民国大理院司法档案中涉及湖南的民商事习惯;第三篇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之民商事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正式提出要在中国建设法治政府。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要在2020年建成法治政府。2014年十八大四中全会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世界法制发展史上,由政府自己明确提出要求,并以极为坚强的决心和速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是极为罕见的。 《从依法行政到建设法治政府》从作者30余年来有关行政法论文中选择集成,不仅记录了我国法治发展的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我国从依法行政到建设法治政府的伟大历程中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和贡献。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合规改革的相关工作,注重综合运用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关涉企业合规这一重大课题的一系列基础理论展开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本书首先从企业合规的基础理论谈起,科学分析企业合规发展的实际轨迹,继而较为详细地阐释了企业合规风险论、企业合规制度论、企业合规文化论、企业合规组织论和企业合规措施论等主要内容。各章节之间逻辑清晰、环环相扣、论证有力。
《法庭科学的专业问题》将向学生介绍他们将在法庭科学领域内遇到的各种主题。领域内的法律影响将集中于由法律法规和法院判决所确定的专家证人的证词和程序规则。这些影响到科学证据的收集,分析和可采性,如Frye和Daubert标准以及联邦证据规则。现有的和待定的法医科学立法将被覆盖,包括管理国家和民族的DNA数据库的法律。源于如何平衡竞争性优先权的伦理问题也将被讨论。这种竞争性优先权可能会导致良好的科学实践与需要加快工作,符合法律规定,并满足客户的愿望之间的冲突。法庭科学中的个人道德的作用和相互竞争的国家与辩方专家之间的伦理标准将得到阐明。各法庭科学机构发布的伦理准则相关的测试将被引入。学生们将看到寻求意见和寻求解决之道的伦理困境的例子。犯罪实验室的管理将讨论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的措施,以及实验室认可所要
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在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程中,企业合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聚焦数字经济领域合规的突出问题,采取合规专项形式,系统梳理合规义务,明晰合规风险,总结合规要点,并通过案例解析增强实践性和操作性。 从合规专项来看,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是反腐败合规、知识产权合规、反垄断合规、反不正当竞争合规、广告合规,属于传统合规专项,也是各行各业面临的共性合规问题,并在信息通信及互联网行业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企业间数据权益纠纷关涉反不正当竞争合规;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分别是数据合规、个人信息保护合规、电商合规、算法合规、开源合规,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产生于本行业的合规专项,且对其他行业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章和第十二章分别是数字经济企
处理信息的功能,将线下金融、交易、娱乐、社交、新闻、医疗等服务搬至线上,实现了电信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和创新发展,涌现出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极大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业者提供互联网服务,用户接受互联网服务,均要接受和使用电信网的数据服务。数据服务表现为 流量 ,是与话音、短信息并列的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服务可以覆盖到何种地域,可以普及到哪种人群,取决于电信设施的分布范围和密度。通俗讲,若无基站等电信设施有效分布,手机没有信号,人们将不能使用无人驾驶、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导航、在线支付、视频聊天等服务。电信网联结你我他,融合千业百态,是数字经济的物质基础。 营造通畅、有序、安全的网络,是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营造通畅的网络,一是加大电信网分布范围和覆盖密度,深入推进
《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基本制度问题研究》一书依据201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以及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联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立足于从2003年在中国大地试行社区矫正以来二十年的伟大实践与艰辛探索,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基本制度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和完整的原理性和规范性研究。作为主权国家颁布的世界上部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社区矫正法》之出台并实施,促使我国非监禁性刑事执行制度进入法治化时代,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社区矫正法》出台之后,十分有必要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基本法律制度问题进行规范化和体系化的专门性梳理与研究。通过对我国社区矫正基本制度的学术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