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书中收录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等,记述了1919年一战结束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的影响世界局势变动的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情节风云变幻,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同时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构思严密、文笔优美、语言精彩、卷帙繁浩、气势磅礴,是丘吉尔富于代表性的一部力作,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被抢购一空。丘吉尔因此著作于1953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中说: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这句话恰好诠释了这部回忆录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心目中的地位。书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包括当时还只是个传令兵的希特勒、凡尔登战役中被俘的戴高乐、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纪德、时任法国总理的乔治 克列孟梭
本书立足校本研究,提供独特视角。从非“211”“985”“双一流”建设高校管理者的思考维度和视域角度,以讲党课的形式,尝试为地方高校书记校长,提供一本可参阅、可借鉴的党课教育参考书、办学治校方法论,高校各级管理者也都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学习方法、得到启示。选题贴近实际,着眼实践探索。 全书聚焦高校五大职能,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提升,着眼党建引领中心工作,选取十二个重点问题讲党课,深刻蕴含着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法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思路、举措、成效、经验与思考,翻阅起来解渴、务实、管用。语言通俗易懂,富含思辨张力。书中没有艰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不纯粹追求学理的完整,以案例阐明思想、用故事阐释理念,娓娓道来、平白浅近、新颖鲜活、耐读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