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为中国历史方位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如磐石、党内政治生态整体性重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向、中国式民主是个好事物、中国文化软实力渐进跃升等十个篇章,向读者充分展现一个全新的新时代,一个蓬勃向上、一个人民至上、一个热爱和平、一个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兼顾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逻辑层次上做到彼此相互接洽,全面展现我们这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本书以区域社会史为研究视角,尝试运用历史人类学整体史观的研究方法,将战国至魏晋时期的长城地带及其辐射区域与三国时期的西南区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历史情境中诸侯国、王朝 具体实施的边疆治理策略,以及“胡服骑射”“始皇筑长城”“汉武击匈奴”“乌桓南迁”“七擒孟获”“刘渊建汉国”等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事件,来探讨这些历史发生的背景、过程,理解身处历史现场中的古代中国人践行华夏文化认同的历史事实,进而寻求走进古代中国历史现场、还原历史事实的可行性路径。
20世纪的人们早已不再那么关心马基雅维利时代的“君主之事”,但权力的逻辑变了吗?现代民主是对马基雅维利所描述的“权力真相”的否定,还是为其提供了新的舞台?马基雅维利早已预见了现代社会“极化政治”的可能性,他意识到虽然追求权力所引起的冲突会带来制度的更新与国家的强大,且“新制度与秩序”的到来不可能避免地会对“旧制度与秩序”造成破坏,但正如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史所证明的那样,恶性冲突会使国家与人民“越来越孱弱,越来越卑鄙无耻”。 本书带着现代民主的困境对马基雅维利做了详细的阐释,聚焦其“冲突理论”,展示了一个激进、现代甚至革命的马基雅维利,同时挖掘出一个不太为人知晓或重视的“保守的马基雅维利”,并指出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其复杂性正如现代民主之复杂性。 作者并不避讳民主政治中那些并不美
雷明、李浩著的《新型城镇化与减贫发展》围绕着如何解决城镇化和可持续减贫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扶贫工作不断前进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剖析了城镇化下贫困固化和贫困流动现象,回顾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进程以及扶贫的历程,并就传统城镇化和扶贫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展开分析,随后给出了解决传统城镇化和扶贫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的方法——新型城镇化,并通过大量案例和事实数据来论证新型城镇化在解决贫困固化和贫困流动问题,实现可持续减贫方面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陈宇著的《血火江山(国共万里长征大较量)》多方面记述国共两党关于“长征”的史实是本书的特色。长征是我国现代战争目前的一次少见“马拉松”式殊死较量,在这弹雨交织、险关重重的万里长路上步步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本书立足于中日民族矛盾的大背景下,在充分反映等红军将士运筹帷幄和英勇作战的同时,也多视角地展示了另一个军事集团司令部“追剿”的全过程。随着红军征战的步伐,蒋介石带领“谋士”沿长征路坐镇督战,连施“围、堵、截”之计,企图一举歼灭红军。而红军在“死地”、“围地”之上艰难冲杀,顺“天时”而高举抗日旗帜;用“地利”而勇越雪山草地;讲“人和”而内外合纵连横,国民党三百多万重兵很终未能挡住红军十万余将士前进的步伐,在血与火的鼎沸升腾中,一代江山立入画图。
抽选,一个失而复得的民主机制。 “抽选”即以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拔代表或官员,原本是古代雅典民主的 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曾在罗马共和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共和国政治生活中广泛运用。一直到18世纪末,西方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抽选是民主制的特征,而选举是寡头制或贵族制的特征。然而,从19世纪开始,抽选与民主绵延两千多年的关系被割断了,取而代之的是选举变成了民主的标志。近四十年来,以选举为特征的代议制民主越来越陷入“寡头统治的铁律”困境,本已失传的抽选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世界各地出现了一系列对抽选型民主的新探索,抽选民主正在复兴。 本书的作者们跳出主流民主理论的无形紧箍咒,探究在现代条件下重新启用抽选这个民主利器的必要性与适用性。抽选可以从哪些方面弥补以选举为特征的代议民主弊端?
红军再要西进,挡道的就是大渡河。蒋介石深知,中央红军只要过了大渡河,再没有什么大江大河的天然屏障能够阻挡红军前进。到那时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和,要消灭红军更困难。因此,红军过金沙江后,蒋介石在昆明亲自部署,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 石达开第二 。能否强渡大渡河,成为决定红军命运的又一关键之役。 《抢渡大渡河》1997年由《连环画报》第8期刊发,现经修订,首次以单行本形式出版。
《权谋古卷》共分六章,两千余字,文本中所言尽采集于“二十二子”。且颇得其义理之精要,既有用谋之大道,又有运谋之。最后一章中,又有“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等语,阐述的则是不用权谋的权谋,都是用权使谋的指导思想,告诉人们权谋之术应该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要用,以及用权使谋应该侧重于哪个方向。同时,书中又不乏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