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罗伯特 米歇尔斯的代表作。他通过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政党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 寡头统治铁律 这一政党社会学的经典原理。该原理认为: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本书对政党出现寡头化的根源进行了分析,指出领导人倾向于组织并形成利益集团、大众普遍存在的消极性以及对领导人的感激之情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重要的因素则在于领导人在技术上的不可或缺性。此外,本书还反思了寡头统治结构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借助于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在二战期间只见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建立的,他们的通信构成了二战战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提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提供了高层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线索: ◎ 斯大林为何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 ◎ 是谁开创了三国领导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何延迟至1944年? ◎ 为什么当时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对苏联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何要下榻苏联驻
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
文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重要载体,要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要从全局的高度和领导的角度思考和把握问题,力求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把方向、议大事、谋全局的原则,体现从宏观思考问题、指导实践的要求。作者长期在中央纪委和中央办公厅从事文稿的起草工作,积累了大量政治性文稿的起草经验。2019年版出版以来,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2023年初,作者对书稿进行了修订,具体如下:一是对全书进行了提升;二是在调研篇增加了怎样看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等内容;三是在参考篇增加了地方和基层机关干部起草文稿及调查研究的体会文章,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性。
这是一本总结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青年学者教师成长历程的文集。 书中回顾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青年学者的成长历程,梳理其学术成果和成长规律,对于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探索中青年学者成长之路,可以从中发现一系列值得总结的突出成就和发展特点,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本书对 1866 年普奥战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囊括了迄今为止英文出版物中对柯尼希格雷茨战役*面而详细的报道,同时将毛奇在普奥战争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刻画得淋*尽致。书中以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政治局势为背景,追溯了毛奇晋升到总参谋长的历程,以及他是如何逐步完善总参谋部的各项职能的。在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中,毛奇极尽所能为普军制定了精细的计划,他大胆采取攻势行动,克服了巨大的劣势,以一支小规模的普军部队战胜了兵力远*自己的对手。普奥战争持续了7周,到战争结束时,毛奇已令普军成为全欧洲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而普鲁士也由此成为德意志的 领路人 。
本书是一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全书共28章,分别对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育人研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等内容进行了梳理阐释。这些内容也可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具体内容来理解把握,这些研究成果会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书中对2022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形成的系列热点,深入分析其中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规律,对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代肝胆相照》的续作,分为上、中、下三册,收录了“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发布的186篇原创文章,内容不作删减,保持原汁原味,涵盖理论解读、传媒观察、热点评论、人文历史、解密档案等多个领域,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
本书收录雅典十大演说家之一埃斯基涅斯遗世三篇演说辞。公元前346 前345年,第二次出使马其顿后,德谟斯提尼与其同派政客提马耳科斯一道,控诉埃斯基涅斯为腓力收买而出卖国家利益。《控诉提马耳科斯》即埃斯基涅斯对提马耳科斯的反击,他指控提马耳科斯操持贱业、挥霍家产,依法应丧失发起此类控诉的权利。《为奉使无状事》则是埃斯基涅斯就德谟斯提尼的指控发表的同名法庭演说,为自己的行为和主张进行辩护,终以三十票的优势赢得诉讼。公元前336年,德谟斯提尼的支持者克忒西丰提议向他授予金冠。埃斯基涅斯指控克忒西丰的提案违宪,驳斥其中的几个技术性违规之处,攻击德谟斯提尼,是为《控诉克忒西丰》篇,却终败诉,出走异邦。
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阐述了自然法理论、法和法律定义,法律与政体关系,以及政体分类、各种政体的性质和原则等问题,阐述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论述了自然
本书是作者研究台湾民众心态和民意趋向的文集。全书分三部分,部分主要是关于台湾研究的史观与方法问题,对台湾史的分期与框架、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两岸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匡正了某些错误认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第二部分针对台湾早期及清代初期的一些史实,如“夷州”与“夷洲”、对郑成功的历史评价等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学术界一般认识的看法。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台湾方面有人蓄意制造“历史失忆”的行为,根据具体历史事实,对台湾的历史作出了深刻的解读,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关系。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为中国历史方位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如磐石、党内政治生态整体性重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向、中国式民主是个好事物、中国文化软实力渐进跃升等十个篇章,向读者充分展现一个全新的新时代,一个蓬勃向上、一个人民至上、一个热爱和平、一个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兼顾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逻辑层次上做到彼此相互接洽,全面展现我们这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与取得的历史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