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的第三版,作者此次修订的目的在于增强表述的准确性,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全书共十章,具体内容包括“历史:地方很好不错的授权来源”“角色冲突:公共服务与垄断经营”“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基层财税制度及其政治后果”“人事更替与组织化支持”“乡村政治观察”“个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分割的管辖权”“村民与国家”和“乡村制度诸问题”。本书以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讨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分布、角色性质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是一本经典而深刻的关于以基层政权权力运行为核心的乡村问题专著,对未来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毛泽东的一生,无论负责何种工作,都非常讲究方法。他关于工作方法的许多论述和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跟毛泽东学工作方法》是献给“毛泽东同志逝世40 周年”纪念读物。书中含有大量毛泽东同志的真实案例,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实事求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等毛泽东一生较为重要的几个工作方法,可读性强,且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在古今的交叉结合中给广大党员、党员干部以学习、借鉴。
本书曾于2007年在香港出过一版,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从而奠定了本书在中国人口研究历史上的地位。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际,本书经过作者大篇幅的精心修订之后在内地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比较而言,内地版《大国空巢》持论更温和,内容更精简,数据更扎实,观点更明确,如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所言:“从文字来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浓缩为本书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里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鸟铳’……这一版添置了一些‘枪炮’(复习了大学和研究生时学过的人口统计学,并向一些人口学者请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规范)。”可以说,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本书的出版或许会引发新一轮关于人口政策的争论,但我们认为,争论是凸现真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欢迎广大读者多多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直至建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作者没有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对诸多历史事件的细致描述或是揭示秘闻上,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最终中国的领袖会是他,而不是有钱有枪的蒋介石,也不是那些拥有更高学历、更大声望的人,比如周恩来,比如陈独秀。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插图本)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予以滋养?”魏斐德教授驰骋往来于康德与王明阳之间,在中西文化宽阔的思想史海洋中,架设起透视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桥梁。与历史并驾齐驱,决心与它斗争,也就是在理解历史的需要时承认它。毛泽东通过设置对立面而知道自己是战胜强敌的革命者,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英明主席。……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信奉,使自我有所遵循。但是,规定自我的要求却创造了与宇宙变化相竞争的必要性,即把一种基本目的强加在宇宙头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话说得好:“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意志,无所谓历史;而没有历史,也就完全没有意志。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将分三卷本完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地缘政治三大支点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特征及其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彼此作用可达到的极限和底线。在前两项研究基础上,描述出中国未来崛起的可为空间和不可为空间。《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主要研究的是大西洋、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及其中主要国家的博弈规律。台海统一问题是本卷研究的重点。后两卷将研究: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特征及其介入,尤其是强力介入世界事务能力的底线与极限;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及此间的大国博弈规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实现祖国统一为核心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是一位具有10年县委书记工作经验并在省、地机关工作多年的退休副厅级干部撰写的调查报告。作者根据切身体会、调查访谈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媒体的报道,对一百多个县(市、区)委书记在践行党的宗旨、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统带班子队伍等方面的指导思想、施政方略、工作技巧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概括分析。通过具体翔实的案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客观、全面地展示了县委书记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特征,探索了县域治理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本书围绕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职能和作用,沿着在前进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的发展轨迹,以翔实可信的历史史料,朴素严谨的文字表述,真实地记录了杭州市政协成立、发展、壮大的风雨历程。这是一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逻辑严密、重点突出、特色昭然、品位高洁的新志。它对于我们认识过去、着眼当今、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对我国历史上具有开创之功的秦汉时期的仕进制度(即选拔官吏制度),作了全面而详尽地论述,可以说是部比较完整的秦汉选举志。尤其是秦仕进制度疻发,弥补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不足。本书对广大历史专业工作者,具有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供各级领导同志和人事干部参考、借鉴。
从1921年党的一大到1935年遵义会议,中共先后产生了八位主要或实际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和毛泽东。处于初创期的中共,尚未形成健全的领导人产生机制,中央领导集体不稳,领导人更替频繁。纵观中共早期领导人群体,履历和当选情况不一。从出身看,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很少受家庭背景影响;从学历看,除向忠发以外,其他人都至少接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和张闻天等人都还有过留学经历;从产生过程看,有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个人魅力型领袖,有共产国际推荐或扶持的领导人,有特殊时期的特殊领导人以及过渡时期的过渡型领导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频繁更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共不断克服自身弱点与不足,逐步走向完善的历程,展示了中共在自身建设方面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政治迷信与政治民主是难以并存的。“民主的确要以基本理性能力为前提,在任何社会里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要推进政治进步,建设民主政治,必须认真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努力洗刷种种政治迷信的残迹。 本书作者是力求遵照马克思提出的原则来进行这项工作的。马克思说: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倭仁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名臣,作为清朝统治官方哲学或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是倭仁的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倭仁之成为理学名臣的生命历程,与其走上保守之途的思想历程两者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性,便是贯穿全书的一根主线。本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这根主线逐层展开。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以倭仁作保守思想的个案研究,力图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围绕中国近代化运动这一时代中心内容,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与进步社会思潮和人物的比较观察,阐明倭仁保守思想的个性特质及其历史影响。
本书稿对台湾民主转型过程的经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客观总结与分析,第一编涉及台湾的民主转型与经济发展、民主转型与政商关系重组、政治民主化与“公民社会”的发展、民主转型与宪政选择以及民主转型与政党竞争和国民党与台湾民主转型等议题。第二编主要是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对话的内容,包括经济自由化与政治民主化应孰先孰后、台湾民主化的路径依赖、民主化中网络的作用、宪政转型与民主法治的关系、台湾的选举以及政党在宪政转轨中的作用等。作者在肯定台湾民主经验的同时,对其不足也提出了批评,对于美国式民主的局限与“假民主”的弊病也进行了批判、分析与探讨。这些都具有启发意义。另外,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多对社会主义民主持肯定与同情态度,认同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台湾的自由民主或者宪政民主具有参考与借鉴的价值。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