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观念的水位》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观念的水位》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
自从清代中美之间有接触以来,有志于社会政治变革的中国人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兴趣。多少年来,人们撰写、翻译的关于美国民主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作出详细的、能够为中国读者所理解的作品并不多。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经常使得人们得出两类相反的结论,或贬斥民主虚伪,或将民主过分理想化。 本书作者龚小夏用亲身参与美国民主竞选的经历,揭示了民主制度的细微末节。最后,她得出结论:“美国现行的民主政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这反映的无非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群体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人不是的,人创造的制度更不可能。历史上,当人们横下一条心、不惜代价地去追求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往往是吞噬人类生命的恶魔。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主制度正是人类发明的制衡自身追
《十六世纪英国的贫困问题与民间济贫》由张佳生所著,由于人口剧增、物价普涨、圈地运动和修道院解散等诸多因素,16世纪英国遭遇严峻的贫困问题。在政府济贫法不断颁行之时,16世纪英国的民间济贫发挥着非正式支持的作用。在传统的动力和新观念的推动下,16世纪英国的民间济贫呈现出贡献量增长态势和新特征,成为民间慈善中大幅增进之项。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贡献是有所变化的,商人虽贡献份量很重,但其他阶层比例则多有增长。伦敦的贫困问题、诺里奇的济贫立法和伦敦商人的民间济贫在《十六世纪英国的贫困问题与民间济贫》中作为个案来说明有关论述,中世纪晚期英国的民间济贫和16世纪欧洲的贫困问题及其济贫章节则提供了背景说明。基于民间济贫的剧增,16世纪英国的社会问题有所缓解,英国因此迎来了历史上个黄金时代——伊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