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各个时期的国家权力关系、国家治理理念、国家治理形式、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等内容为研究框架,系统地介绍和阐发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国家治理思想发展的脉络。全书共分为三编,即《近代西方 政治与道德分离 的国家治理理论(15 16世纪)》《近代西方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17 18世纪)》《西方国家在革命中的多元治理理论(19 20世纪)》,涉及60多位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及其国家治理思想,纵横数十个国家的政治变迁,涉及近代以来大量的重大政治历史时间,视野开阔、规模宏大。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因根是说不完、道不尽。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认识不可能完全统一。但这是否意味着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会有一个正确的结论呢?不会的,相对论在历史的长河里是站不稳脚跟的。斯大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现在,正确评价苏联历史的风,起没起子青萍之末?或是拂掠子青萍之上?本书将从对列宁与十月革命问题的重新认识、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时代的重新认识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本书探索印度民主的起源,阐释印度民主与独立以来印度国家建设、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印度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对印度民主的内涵、性质、过程以及历史地位做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本书认为,印度的民主并不等同于西方的民主,印度的民主同自己的历史文化、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相联系。印度的民主是印度人民选择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一条现代化自己的发展道路。尽管印度的民主似乎造成印度“软政府”形象,但印度民主的实践证明,凭借民主机制,印度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政治经济危机,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在21世纪迎来了新崛起。印度的民主道路表明:不具备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非西方国家也能实行民主制。
《苏联的一年》由俄罗斯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本书运用政治系统理论,将欧盟视做一个具有对社会价值进行性分配能力的政治系统,将欧盟合法性看做民众对欧盟政治系统的支持。在对治理理论和多层治理实践进行概括论述之后,将个案研究和变量研究相结合。首先对体现多层治理特征的典型政策——欧盟结构政策和欧盟环境政策进行个案分析,通过个案展示欧盟多层治理的实践模式。进而采用“欧洲晴雨表”提供的数据进行变量分析,检验研究假设,以透视贯穿于欧盟政策中的多层治理与欧盟合法性的增进之间的联系。通过考察多层治理发展良好的历史阶段(大致是1986—1993年)欧盟民众认同的变化来检验多层治理对欧盟合法性的增进效应。在结语中,本书对多层治理之于中国外交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意义进行了考察。
这是一部观点新颖的奇书。季诺维也夫在斯大林时期因反共言论被学校开除,其后因激进著作被迫流亡,直至1999年回国。作者强力批判斯大林主义,但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搞垮苏联也予以抨击。作者认为,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充满活力,并有不断发展、完善的可能性。由于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背叛,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轰然倒塌,俄罗斯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走向全面衰落。作者擅长逻辑分析,澄清概念,很多看法独树一帜,发人深省。作者认为前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时期恰是苏联最为强盛的时期,与诸多专家与当事人看法不同。
本书通过所选文章,勾勒出国际组织理论的发展轨迹:第一阶段在对欧洲区域一体化的研究中形成了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表明国际组织具有削弱国际体系无政府性的功能;第二阶段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辩论中形成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组织理论,突出了国际制度的独立意义和在促成合作方面的重大作用,研究重点已经从国际组织结构和功能等浅层事实描述转向国际机制、国际规范等深层理论探讨,并从推理层面证明了无政府性的可弱化性;第三阶段在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论战中产生了建构主义国际组织理论。建构主义国际组织理论关注的是国际制度对国家身份的转化作用,强调的是主体间互动,导向的是无政府性的多元意义,强调以合作友善为核心的无政府性是可以被建构起来的。从新现实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形成了国际组
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有机会了解克格勃和党中央之间的关系的全部复杂性。本书旨在能够揭示“安德罗波夫时期”党对国家安全机关实施领导的某些特点。自然,对于所涉及的题目,作者不可能做到毫无隐讳,然而书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作者希望,这些事实将改变人们对职业的国家安全保卫人员的看法,他们为了祖国安危在安全战线上诚实无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