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纵览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兰西、德意志、美国7个世界大国争霸的历史,从各国初期的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到后期的战略失误导致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再现了西方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过程。 书中从战争、贸易、政治、外交、科技等多个维度,对各国历史做了综合分析,讲透大国争霸过程中的热血与残酷、文明与杀戮、算计与征服、欲望与眼泪。
行将崩溃、战败的1945年,是日本历为悲惨,从很多方面来说也存在很多独特现象的年份。本书作者根据史实和史料,全面介绍了1945年前后日本面临的社会、经济、军事、政治及外交局面。 军事上,日军军纪崩坏,在战术、战略和指挥等问题上失当,甚至出现以气球炸弹轰炸美国本土的疯狂之举,经过吕宋战役、硫黄岛战役、伊洛瓦底会战等战的惨败后迎来了覆亡。在社会和经济上,日本帝国政府对国民的着装、食品、职业、储蓄、生育、娱乐等方面进行控制,将节省出来的物资用于军事。在外交上,日本内阁为体面地投降而四处问路。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让日本帝国终走向灭亡。 1945年的日本,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交接台。作者叙述客观,有理有据,旨在让读者清醒地认识战后远东历史,更好地展望未来。
现实政治 ,一个被无数政治家、外交家挂在嘴边的词,多用来抨击政敌的幼稚、异想天开,并彰显自身的成熟冷静、低调务实。英国历史学家约翰 比尤则试图突破这些政治话术的罗网,从历史当中还原 现实政治 的真实含义。 通过梳理概念内涵的演变史,以及俾斯麦、张伯伦、基辛格等人的政治思想与外交实践,比尤挖掘出 现实政治 所不同于 强权政治 世界政治 等术语的独特力量,并强调了更广义的现实主义外交策略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价值。
世界局势正处于巨大的变动之中,传统安全危机尚未解决,新安全危机方兴未艾。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国际关系动态的有力抓手。孙成昊博士以美欧关系为锚点,以同盟困境理论为线索,详实而生动地梳理了美欧同盟百年来的变动。对从世界格局的宏大视角观察今天中国面临的矛盾冲突,并做出理性、高效的决策也大有助益。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认为:美国作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全世界占有军事优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尖端科技领域地位领先, 美国文化 具有吸引力。不过美国不仅是个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他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在此之前,为了未雨绸缨,需要早作准备,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为此,美国必须防止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任何一种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布热津斯基博士的全球战略构想将欧亚大陆看作关健地区。他列出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国家和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各五个,对它们在欧亚大陆的地位、发展前景、政策走向以及同美国的利害关系一一作出分析判断,并就美国对它们的政策提出建议,其中有关中国的评述占有较大篇幅。
《英国政治思想史》以时代为经,以思想派别为纬,分述英国自中古时期至20世纪末 政体的抉择、多元思想的酝酿和发展。既有对 政治体制演变的梳理,又有对每个时期政治思想的阐析,还有对代表人物思想表达和思想交锋的述评。
这是继《纳粹德国史》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费舍尔追溯了从中世纪以来德国文化中的反犹现象,及其在基督教、仇外性、生物人种学等多方面的历史渊源……费舍尔对于一手材料及材料的融合可谓驾轻就熟,他能够将各种文学题材揉进一部非凡的学术著作中。
随着1968年“五月风潮”的结束和西方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危机” 的出现,部分新左派理论家开始以多种方式解构古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并对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进行立论和诠证。后马克思主义在对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中,重新调整社会主义策略并重建对社会主义价值的信念。本书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背景、问题域及其理论特征。以期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国外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问题域及其争论点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欧洲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生活在民主社会、计划体制或法西斯社会下的许多哲学家、著作家和法学家都支持或捍卫极权原则和恐怖政体。但是,本应对暴政的邪恶保持警觉的知识分子,为何背叛了看顾由和独立研究的理念?为何他们或隐蔽、或公开地站在认可大规模的压迫和人类苦难的立场上呢? 以邓丁·海德格尔、卡尔·施米特、·本雅明、亚历山大·科耶夫、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的生平行藏为例,马克·里拉揭示了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和动荡所迷惑,以致对极权主义、暴行和国家的恐怖行动视而不见。里拉说明了,那些没有控制看书激情的知识分子何以被推入了他们几乎毫无理解力的政治领域,并对我们的知识和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是 关系学者约翰·伊肯伯里的代表学术著作,探讨了自由主义 秩序的内在逻辑、变化特征和未来命运。作者首先梳理了历 不同类型的世界政治秩序,着重对不同秩序作出了区分,进而考察了自由主义 秩序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在冷战结束后的近20年里,自由主义 秩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危机,作者特别指出,近年来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单边主义行为和倾向对这种秩序构成的重大威胁和挑战。 理解当今 体系正在发生的变化及其引发的诸多变局是中国认识自身所处的 环境、思考应对战略的重要因素。本书所关注的是 体系的长期性变化,对于 政治现实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本书能够为关注 秩序和 战略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带来重要启迪,有助于全面认知世界政治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以 大的战略自信、 加灵活的战略思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世界。
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此后,东欧剧变。苏联社会历史到底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变化?从苏联到俄罗斯,是全世界的热点和难点。苏中与俄中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本书将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及解密的档案材料告诉你个中变化的蛛丝马迹。 书中所蓝英年的文章,都是据原来刊印的书刊录入,没有改动。朱正的几篇,即《怎样的天火》、《解读一篇宣言》、《两个朋友》,因为写得较早,写的时候没有能够利用解密的苏联档案。这次收入本书的时候,朱正即据《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的材料作了一些改写和增补,同最初在报刊上发表的时候已经颇不相同。
东南亚 的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进程。在此进程中, 建构是基础,权威进化、经济发展、 治理、内外融合相互调试构成了政治发展的重要机制。凭借这些机制,东南亚 在政治发展中初步建立了具有本国特点的现代 形态,但也要看到,在 改变社会、改变传统时代遗留下来的力量的同时,各种传统的多元力量在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下,既改造着自己,也影响着 建设。由此也就使东南亚 的政治发展体现为,在接受现代因素的同时也在调整着自己,从而使政治发展充满了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