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出的观点是,自去殖民化以来,安全的各种地区模式在国际政治中已经变得更为显著。两位作者从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的传统出发,运用可操作性的地区安全理论对整个国际体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各章分别涉及非洲、巴尔干地区、欧洲独联体地区、欧洲欧盟地区、东亚、中东、北美、南美和南亚。该书讨论的焦点是冷战后时代,但对于每个地区安全复合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也进行了追溯。作者将安全的地区态势同当下有关全球权力结构的辩论联系起来,对冷战后时代的国际安全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既避免了世界单极论的简化倾向,又避免了全球主义者世界新无序论的去领土化倾向。两位作者的分析框架为我们展现了世界不同地区异彩纷呈的安全态势,并进行不同维度的比较。
建构主义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领域近二十年来逐渐占据主流的重要理论,它强调理念,价值观和国际身份认同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建构主义的新视角》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当代中国外交以及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美国霸权及其文化基础,中日关系的稳定基础,中国春秋时期天下秩序的逻辑及其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影响和启示作用,古代中国天下秩序与现代主权国家制度的兼容性,以及中美关系的潜在冲突以及化解中美矛盾与冲突的方法。《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建构主义的新视角》有以下三个主要论点:美国对战后日本的文化改造和国际身份认同的重塑是美国在东亚维持霸权的重要根基,就像春秋华夏天下秩序是建立在周礼伦理制度的基础之上一样;当代中国外交深受理念和价值和国际身份认同(特别是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本书的研究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
世间有万物,规模总相异。物各有长短,国自有大小。少量大国和大量小国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版图,但相比大国,对于小国的研究明显不足和滞后。《小国与国际关系》主要探讨小国的行为倾向及其成因。从不同领域或视角审视,小国可划分为各种不同类型。在国际体系、地理位置、地缘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资源禀赋、制度选择等因素作用下,小国展现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行为特征。小国是一个可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多背景下审视并得出不同结论的复杂国际现象。在国家治理中,小国实践蕴含着诸多启示。在国际关系中,小国具有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国际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小国与国际关系》试图就小国的普遍性或特殊性问题展开学术探索,为读者廓清国际关系中有关小国问题的认知和分析。
《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是《战后日本外交史》日文版的第三版本,中文版的第二版。《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延续了之前版本的结构和内容,将时间跨度延长至2010年,增加了小泉、安倍、福田、麻生、鸠山等政权时期的外交内容。《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是从外交视角描绘日本历史的全景图。 《阅读日本书系·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10》的中文初版在出版后受到普遍欢迎,成为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材和研究用书。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占领时期美国对日文化改革与民主输出》借鉴了政治学中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理论,将民间信息教育局的活动置于战后日本政治文化变迁的过程中考察,重点关注民间信息教育局如何利用这些文化手段影响日本民众的心理、情感和思想观念,把民间信息教育局的改革活动视为输出美国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民间信息教育局的活动与战后日本民主文化培育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说明占领时期美国对日文化政策在战后日本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