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序幕》是一部深度探索世界能源格局的著作,得到基辛格的推荐,堪称《世界秩序》能源版。 通过对化石能源、核能和新能源政策及发展状况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这些能源形式对地缘政治、大国竞争、能源安全、国防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书中按能源类型和国家地区分类,结合政策、技术发展情况、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等方面的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世界能源版图和能源竞争背后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为未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
1800年以来,英国作为 个现代化 兴起之后,许多主要大国——特别是非西方传统大国——普遍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危机,而后又普遍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政治重生或 再造的过程。本书试图解释这些 在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变迁,理解这些变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本书用五章内容,阐述了英国兴起之后大国发展可能面临的五个阶段,即危机、困境、转型、崛起与 ,通过对具体大国案例的分析解读,构建了一个理解大国政治经济变迁的崭新理论框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与很强的现实意义。英国和西方兴起之后,为什么非西方传统大国都无一例外地陷入重大政治危机?何为传统大国的现代转型难题,大国转型究竟难在哪儿?为什么有的大国崛起导致了战争,而有的却能维系和平?中美之间会爆发剧烈冲突吗?到底何为 ? 的基
......
2013年3月23日,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年10月,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分别强调,要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此时“
作者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 附录四个大档案及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本书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本书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本书的片面理解。本书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本书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本书后才能有所认识。
本书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本书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是了解中苏结盟全过程的珍贵史料。
《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的起源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书尝试性地提供一种新的跨大西洋关系研究的方法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西洋联盟关系和美国与欧盟关系纳入一个整体性的跨大西洋关系框架,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借鉴系统论的观点的基础上采用以历史研究为主、历史与现状相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对美欧关系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研究。从美欧之间的战略与政策博弈出发,以北约体制内的大西洋联盟和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美国与欧盟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影响大西洋联盟和美国与欧盟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探究,揭示北约和欧盟两个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阶段性特点,剖析其各自发展演变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而发现跨大西洋关系的纵向发展规律和总体特征。 同时,本书的研究视角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