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美国对反情报工作的认知与实践,在回顾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其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对其工作体系和运作机制、工作范畴和策略手段的归纳,剖析美国反情报工作的内在制约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评价美国反情报工作的主要特点与认知偏执,并提出对我国情报事业建设的借鉴意义和对策性思考。
《俄罗斯和北极》于 2015 年由英国 I.B.Tauris 出版社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2019 年发行第二版。本书介绍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以及俄罗斯人对其北极身份的定义,但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可以算是另辟蹊径,作者没有以国际关系专家的身份臆断俄罗斯的北极政策和北极身份,而是选取俄罗斯的新闻媒体报道作为素材,向读者展现俄罗斯民众和政客对北极事务的观点和诉求。读者则通过这些新闻媒体报道以局外人的身份解读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与北极身份。本书介于学术和通俗作品之间,既为中国的北极研究者提供新视野,也使普通读者了解俄罗斯的北极事务动态。
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重点考察“9·11”事件以来南亚各国恐怖主义态势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归纳南亚恐怖主义的特点;从政治、安全、经济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南亚恐怖主义的影响;从和国际两个层面,剖析南亚恐怖主义的根源。尝试对南亚反恐合作进行全景式的探讨,既包括南亚国家之间的反恐合作,也包括美国、中国等域外大国与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还论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联合国及上海合作组织与南亚反恐合作的关系。与南亚国家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南亚反恐合作,努力遏制、南亚的恐怖主义。
美国如何看待与应对“中国崛起”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本书从美国对华认知视角深入探讨美国对华战略和政策变化的轨迹,揭示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从怀疑到焦虑的演变过程,为研究美国对华战略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框架。
语言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国际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语言转向”以来涌现了诸多相关研究成果。本书重点从言语习惯、图像语言、叙述、言语理解、互文性、语际关系、话语策略、话语冲突、外语战略等角度继续学理层面的研究,同时也以它们为研究切入点,对国际合作、霸权护持、体系冲突、对外政策、气候变化、互联网规则等经验性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以进一步深化国际政治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议程。
本书包括斯大林与蒋介石、刘少奇率团秘访莫斯科、斯大林与会谈档案、我在中国的外交生涯、我眼中的苏中关系等12篇。
本书从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制度困境”入手,分析了通过强化国际制度的有效性寻求解决全球治理失灵的途径。通过对世界贸易、国际金融、核不扩散、地区性武装冲突、气候变化、网络空间、外太空、全球公共卫生等具体案例的考察,深入分析不同议题领域中全球治理的困境与改革,并探讨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责任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