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京津冀世界城市群、推动三地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举措。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以首善标准补齐当前城市运行中的短板,还要秉承全新的发展理念,对标全球城市,实现城市空间、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了北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需求、通州建设现状以及外特大城市建设副中心的经验,提出了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路径。
应对可持续挑战的全球治理,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本书是全球环境治理难题的及时汇编。全书共101个词条,每个词条界定一个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概念,展现历史演进,介绍相关争论,包括关键参考文献和拓展阅读。词条兼具理性分析与经验描述。本书提供全球环境治理现状的前沿分析;呈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议题;进行当前全球环境治理国际架构的深入探讨;审视环境政治与贸易、发展、安全等其他治理领域的互动;详尽述评全球环境治理的近期文献。本书以独特的编纂方式整合不同领域知名专家的文章,汇聚原创思想与备受瞩目的专业知识,可供学生、学者、实务人员使用。
政治家如何考虑与腐败作战?哪几种腐败和不法行为为害最盛?什么样的反腐败措施是有效的,它们在官僚腐败势力强大的环境中又是如何被实施的?《控制腐败》通过分析香港警察、新加坡海关、菲律宾税收机构和驻韩美军采购部门的腐败现象与控制腐败的成功之举,为政治家提供了控制腐败的政策性思路,为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n
本书以“立德树人”作为思想,将“立德树人”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当中,从教育阶段入手,构建价值观层面的稳定和谐,解决创新创业活动中主体冲突,建立一个健康、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兼顾国家、高校、企业、学生的发展,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知识传递与共享功能、协同合作功能、学科交叉与互动功能、培育个人技能与价值实现功能。
本书是大学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的本科基础教材,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及模式的构成、社会保障的目标及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作和管理等八个章节。 本书会面、深入地介绍和论术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及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史、理论演变、内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本书立论准确,资料详实,论述清晰,具有知识性、理论性、现实性、概括性等特点。不仅适合大学相关学科教学,也适合广大社会保障工作都及一般社会人士阅读。
《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分为理论篇与实务篇,其中各章节既自成体系,又互相联系。理论阐述上注重详略有致,章节内容环环相扣,使学员经常能处在温故而知新的良性循环中。书面语言力求简洁通俗,突出重点,既宜于课堂教学,也适于学员自学阅读。书中所举案例力求贴切新颖,具有较强的参照性。为了使学员能够将所学的公共关系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工作或生活实践,《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每章后均结合该章的学习重点,布置有练习思考题和案例分析,促使学员举一反三,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本书旨在使读者理清公共管理发展过程的基本脉络,领会公共管理的知识框架,了解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领域,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达到对现实公共管理问题的理性观察和认识。 全书共分十一章:章“绪论”概述了公共管理的起源及其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共公组织”讨论了公共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第三章“公共决策”阐述了公共决策的体制、程序、理论和方法;第四章“公共组织中的领导”探讨了领导者技能、领导理论和领导制度等内中的作用;第六章“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讲述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事项;第七章“公共管理的法基础”阐述了公共管理法治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公共财政管理”从管理角度分析了公共财政的作用;第九章“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探讨了文化、伦理因素对公共组织的影响;第十章“公
都是实务操作,不写理论,只告诉分工会主席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复杂的工作简单化,系统的问题程序化、规范化; 精选案例,专家点评指导; 工作方法、领导艺术融于日常工作实践。
公共精神是一个含义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它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对它的研究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恒常性的课题。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开展对公共精神的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着力探讨公共精神生发的内在机理,揭示公共精神与现代化的种种诉求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是西方在现代性展开过程中倡立公共精神的经验教训,以启示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推进当前和谐社会构建及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创新。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沿着制度—程序—机制的主线,在管理学、哲学(包括系统论)、政治学(包括公共管理、政党政治)、社会学和中国历史、中国现代转型史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结晶。
本书以30年从基层到总部各级机关的亲身经历,紧贴机关工作实际,阐释机关工作的特点和奥秘,传授做好机关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全面、系统、准确、透彻,兼具理论性与指导性。不仅帮助“新机关”尽快入门,也帮助“老机关”全面提高,更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士提升管理能力和技巧,堪称“机关生存技术手册”。
本工作文集,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公务员局)综合管理与培训处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组织编辑,是“广东省公务员新加坡公共管理专题研究班”第四期的培训研究论文。学员们用论文的形式,运用所学公共管理理论并结合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来深入探讨广东公共管理实践,涉及公务员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社会政策和公共治理等各个方面,对我国和广东省改革开放进程中面对的诸多公共管理具体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对转变观念、提高公共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制度是人类文明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成果。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制度就是这棵大树的树干和股叉。没有制度存在的人类文明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制度既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它本身又是饱含着经验和教训的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伴随人类从早期文明国家发展到今天成熟、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制度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充分关注,一些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往往把对自己所信仰的制度的捍卫和创造,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其因就在于此。当然,从根本上说,制度虽离不开思想家的设计和创设,但更重要的是时代需要和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
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畜共饮、共居的问题,但定居以后仍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的效益评价及后续问题研究》主要以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基于农牧民满意度,通过对安居工程进行效益评价,揭示定居后续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案,让藏区广大农牧民切实享受到这项工程带来的实质利益。《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的效益评价及后续问题研究》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对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进行经济属性阐释,对安居工程实施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对农牧民安居工程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增收问题、社区治理问题及如何实现西藏城乡统筹发展等问题进行理论研究。
《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概念、框架与路径》构建了创新共同体的研究框架,剖析了创新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在梳理和借鉴国际典型创新共同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聚焦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分析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发展演化历程、创新共同体的网络结构特征、创新合作的区域差异以及创新共同体中的产业发展等, 并提出了建设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战略目标与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