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终于截掉了西方殖民主义留在中国土地上的尾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在我们眼前、帝国正在生长、成形。无边无垠,永无止境,这就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一种新的主权形式。从后现代到现代,从帝国主义到帝国,人类在新世纪将迎来大同安康还是压制束缚?未来的关键、在于帝国及其抑制力量的互动结果。 进一步地说,帝国只是一个概念,它主要是要求一种理论研究。帝国的概念的基本特征是没有边境,它的规则是没有限定。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帝国的概念假定了一个体制,这一体制成功地包括了空间的整一性,或者说真正地统治了整个“文明的”世界。没有国界限定它的统治权。其次,帝国的概念表示它自身与其是一个发源于征服的历史的政权,不如说它是一个成功地终止历史并因此永远固定正在存在的事态的秩序。
休闲娱乐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娱乐项目层出不穷,丰富多彩。 那么古时候的人们主要有哪些娱乐项目呢?古代的樗蒲、双陆、杂技、马戏、魔术、斗草、斗鸡、斗牛等都是怎么玩的?当时的围棋、象棋、弹棋、蹴鞠等项目都有什么样的规则? 本书通过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图片,对古代比较流行的娱乐项目进行了细致翔实的阐释,包括各种游戏活动的来龙去脉、在历史上的流行程度、具体的玩法等等,为我们精彩展示出一幅汉唐时期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也使我们对很多现代娱乐活动如杂技、魔术、马戏、戏剧、音乐舞蹈、体育竞技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以“批判口述史学”的方法,将当事人的口述回忆与档案资料的鉴别以及学者的研究相结合,对1950年代的中苏军事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思考。《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认为,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军事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它是新的中苏同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苏军事关系既包括两国之间提供军事贷款及武器装备、培训军事人才及交流军事技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援助和协作,又包括在战争状态下双方之间的协同作战,以及在和平时期双方为保障国家安全、进行国土防御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但到19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的产生并加深,以及对处
本书就是展示黄炎培在过去的岁月里,为抗日,为创造和发展民建,领导广大民建会员,为争取和平、民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披肝沥胆,不停奔波,不断奋斗,与时俱进的一生光辉作用。
本书分析了1949-1966年中国对外宣传领域的发展历程,站在多维和立体的视角。从事业、管理、业务、理念和效果五个方面,对该时段中国对外宣传领域进行了层层剖析,并就该段历史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本书是著名学者张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幽暗意识”和“转型时代”概念的提出,曾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 本书系统地论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宪政的道路,通过意识和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本书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
本书系统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形成的过程、内容、特征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勇开拓的理念和意志。全书分为三篇:上篇为宏观描述,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演进的历史轨迹作了宏观勾勒;中篇为微观透视,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的个案作了具体探讨;下篇为比较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的异同作了分析对照,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发展的特点和优点。 本书是魏继昆教授多年辛勤探索而成的专著。石仲泉等学者认为:这是一部严肃认真、颇具开拓性的学术力作。
本书就是展示黄炎培在过去的岁月里,为抗日,为创造和发展民建,领导广大民建会员,为争取和平、民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披肝沥胆,不停奔波,不断奋斗,与时俱进的一生光辉作用。
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1949-2009年,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智慧作了归纳与总结。
本书探讨了我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沿革,运行状态及其发展进程,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机构与部门、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了其基本内容和问题。全书体例、内容、线索和相关探讨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见,其理论架构和史料运用皆见的功力,研究方法上着力凸显制度动态,在我国古代官僚选拔、任用、考核、监察制度诸具体问题上多有创见和突破,除适于研究参考之用外,亦试图为建设现代中国文官制度提供有益的历史咨询。
综观清代头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争夺对南明史的解读权时,官、私之间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清代康、雍、乾三代君主虽极渴望垄断社会话语的领导权,但在建构对这段历史的社会记忆过程中,他们却无法做到完全随心所欲,而须受到的社会条件所约制。陈永明编著的《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旨在探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朝野如何通过对南明(1644-1662)兴亡的评述及南明历史人物的臧否,互动地建构了当时的社会话语,并因时制宜地塑造了对这段历史的集体回忆。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以“批判口述史学”的方法,将当事人的口述回忆与档案资料的鉴别以及学者的研究相结合,对1950年代的中苏军事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思考。《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认为,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军事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它是新的中苏同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苏军事关系既包括两国之间提供军事贷款及武器装备、培训军事人才及交流军事技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援助和协作,又包括在战争状态下双方之间的协同作战,以及在和平时期双方为保障国家安全、进行国土防御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但到19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的产生并加深,以及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