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清康熙帝亲政以后,非常重视经史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于康熙十年,力主将经筵大典变更为经筵日讲,选择当时的高官重臣作为日讲官,选取四书五经及《通鉴》等治乱兴衰之典籍而 讲贯绎 ,希望借助经筵日讲让内阁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学习汉儒经学,统一认识,甄别治国方略,拨乱反正。从康熙十年四月开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止,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日讲学习,康熙帝对儒学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作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结合当时的国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这次中国历*长的帝王读经,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讲义资料。康熙甚为重视,命进讲大臣等将之整理成书,刊印成册,以此
本套《周易全书》共六册,分为四集。*集《周易》解读,对《易经》、《易传》、易学展开解读,详细介绍《周易》相关知识。第二集今注今译,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第三集是清代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是对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进行的注解,是了解汉代易学的重要著作。第四集是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在易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第二、三、四集均按汉时沿袭下来的 经传合编 的方式编排,即经文分上、下经,《易传》中的《彖》《象》《文言》等附于相对应的经文之后,剩余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种单列出卷进行编排,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易经》《易传》内容对应排列,更便于阅读。
......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六本书也被称做 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之书。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术:中国世俗研究》,你将知道许多有关我国古代术的知识。全书除前言、序言和后记外,共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术的缘起、术的基础理论、四柱的具体方法以及术的批判等。
《觅圣记》为韦力先生“觅系列”新力作,乃为纪念孔子逝世两千五百周年而作。本书运用实地寻访与文献钩沉相结合的方法,讲述了孔子和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行迹,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寻访中所见的历史遗迹,同时通过严谨的考据,对历史文献中与孔子相关的记载进行爬梳整理,全面、细致、独到地展现了孔子的生平,堪称当代的《孔子圣迹图》。本书分《孔迹》(寻访孔子及其先人遗迹)和《孔门》(寻访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遗迹)两编,另撰有左丘明、孟子、荀子、孟子的弟子万章等有关之文作为附录。
本书从国学层面融易释道儒医精髓而成哲学一体。围绕大道本原“生”和生命本质“命”的“生命”为主题,以哲学性(大道本体论、法则认识论、结构视野论、诸多方法论)构筑,呈现广义精气神含义所统摄的大生命观。以“天地人”三卷结构,立足藏象生命五系统,以及后天五生“生生→生主→生入→生成→生育”太极五生象生育过程,将生命的命象与运相所关联的天地人经络全时空动态因素,通过道元论与藏相动能论融入生命形态。既从国学和哲学层面对诸多实际难题,循流达源开显正旨,言尽古之未说;又在鸿篇巨制中归位并恢复中国哲学和国学的逻辑形态;尤其是从中国哲学和精神秩序上重建道德生命,从中国人精气神本根普世出发,以本原哲学大道统观设计,已然成为集哲学性、国学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旗帜之作
《摩诃止观》,原名《止观》,共十卷,是天台部之一,为天台宗大师智顗晚年很为圆熟的止观著述。这部书是智顗大师在荆州玉泉寺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书。书中阐述智顗大师独特的宗教实践与体验,并以五略十广之分法,详说止观之实践。此书被奉为天台优选法门实践的指导书,盛传于中国历朝乃至日本。
米拉德·J.艾利克森的《基督教神学》是系统神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获得福音派出版联盟的图书金奖,成为一本最常用的神学教材。《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神学》的浓缩本,书中包含了对启示、上帝、创造、护理、人、罪、基督、与救恩、教会,以及末世等教义的清晰概述。《基督教神学导论(第2版)》是基督教文化译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