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禅法,四念处以佛教特有的智慧观照身、受、心、法,使心住正住,并进而求证三乘诸圣果,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重视的一种修行方法,曾流行于印度、中亚、中国等广大地域,至今仍是南传佛教最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 本书共三篇,九章,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依时代演进的次第,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上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与唯识二系(中篇)以及中国早期佛教禅学至天台宗(下篇)等各时期四念处禅法的经典依据、修习方法、禅法传承及各自的特点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同时也对以身、受、心、法为核心的诸多佛教概念的演变、各宗派理论结构、经典要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书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外主要版本和传播、外研究状况、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等方面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做了全景式的介绍,并结合当代实践对该书中所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做出了创新性的时代解读。本书重要的特点是采取文本研究的方法,以恩格斯的大量书信、著作等手资料为基础,力求从恩格斯本人的视角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中、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诞生的时代背景中,用恩格斯自己的思想、话语,写作一部某种程度上恩格斯自己的《 研究读本》。
《中国哲学简史》原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拥有DU家、并由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和认可的哲学文化经典,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汇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
《康德的形而上学》一书按从自然领域出发,再进至自由领域,最后达至自然与自由之统一的进路进行。其结论是:康德的批判哲学揭示出一个建基于“人之物自身的因果性(自由)”的形而上学。它是道德的、属于自由概念之领域的。这个道德的形而上学的枢纽在于人类乃至全宇宙发展的根据——意志自由,及其原则——自由之原则。康德揭明的是人的真实,同时是人的未来。 自康德的同时代人——包括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哲学提出批判至今,种种责难都借着“持久的假象就是真理”而在学术界成为公论。本书着眼于康德所从事的研究的真正问题,逐一拆穿这些公论所包含的假象。
本丛书以全新视角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阐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共5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本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从宏观维度及学术理论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沿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当代境遇,为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启了广阔的空间,是融资料性、学术性、前沿性和性为一体的大型系列丛书,对于学习、研究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我国学者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方面达到的学术水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1.本书是一部供广大读者查阅、学习、研究中外著名思想家思想精华的参考工具书,共收入中外著名思想家重要思想命题2200余条。 2.本书正文按思想命题内容分类,每类按思想家(著作)所处历史年代顺序排列。 3.在中国和西方两部分之外,本书把世界宗教思想命题作为附录附于书后。 4.释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常见者采取习惯用法,译音有出入者,一般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译法。 5.本书附有思想家(著作)及其命题条目表,对思想家(著作)予以简介,并随后列出所属思想命题。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系统介绍了智德的修身内涵和治事与治世意义。智德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子系统之一,本质属性是一种德性能量,既具有品格性,也具有能量性,是构成万物生命活力的先天之本。智德属于一种天阳能量,畜养心识而产生后天智识。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分为“智德”、“培智”、“益智”、“明智”四个部分,重点对智德修身的基本理论,老子上善治水的思想以及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论述。通过谈文论字,对智字的本义、释用和分类,智德的定义、内涵以及智慧与愚昧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析。对智德的廉、耻、检、勤四个子系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阐释了如何培智进贤。详细讲解了智德修身的内在生理机制,并解析了益智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耳识的正善治促进智德修身。后通过几则明
一本“教育”徐小平们的书。 一本词语之书:表演、偶然、身份与我们,这些词语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一本人生哲学之书,由四个词语构成的人生哲学。 一本管理之书,讨论一个终极的自我管理问题: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 一本“轻”口味的学术之书,或者说是一本“重”口味的随笔。 一本通往“思想的郊区”的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布罗茨基说:“郊区——这是世界的开始,而不是它的结束。这是习惯性世界之结束,但这是当然大得多、多得多的非习惯性世界之开始,对吗?原则上思想是这样的,来到郊区你离世界上的一切更远,来到真正的世界。”
陈清春著的《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由六部分构成,除导论外,其他内容根据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原理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思想逻辑结构分为五章十八节。 导论部分是本书主要哲学观点的具体论证与说明;章围绕“心外无物”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第二章围绕“心外无理”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原理论,即价值原理与实践原理;第三章围绕“心之本体”观念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第四章以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史为线索梳理、分析并诠释其道德哲学的的工夫论;第五章围绕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类型理论分析与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圣人的人格论和境界论。 本书将现象学方法全面运用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研究,在借鉴与改造现象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是舍勒的价值感受理论,亦即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逻辑学基础》考察逻辑学的范围、研究对象、性质和作用等最一般的问题;着重介绍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模态逻辑和归纳逻辑等各种逻辑分支;分析逻辑学的基本规律和论证。在每章的写作中都体现了理论和实例的结合,尤其注重结合思维训练来作分析。每章后面都有相应的练习题,还精选了综合练习200题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用。为便于自学参考,教材中所有练习题都附有详细解析。《逻辑学基础》最后一章与现行同类书相比,《逻辑学基础》做了许多改进,增加了论证的加强、削弱和假设,论证有效性分析等内容。
《中国哲学简史》原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拥有DU家、并由冯友兰先生亲自指导翻译和认可的哲学文化经典,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汇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