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周易全书》共六册,分为四集。*集《周易》解读,对《易经》、《易传》、易学展开解读,详细介绍《周易》相关知识。第二集今注今译,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第三集是清代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是对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进行的注解,是了解汉代易学的重要著作。第四集是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在易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第二、三、四集均按汉时沿袭下来的 经传合编 的方式编排,即经文分上、下经,《易传》中的《彖》《象》《文言》等附于相对应的经文之后,剩余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种单列出卷进行编排,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易经》《易传》内容对应排列,更便于阅读。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取自叔本华一生中最后一部巨著《附录与补遗》,是他对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名声沉寂六十多年不获承认的叔本华一夜成名。正如他所说,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本书是《附录与补遗》中最精华的部分,书中,叔本华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披露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生动的笔触,娓娓地跟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
澄清概念,回溯原点,展现一贯之系统,明本发微,以利正解。 《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傅佩荣译解易经》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凝结着远古先哲们的睿智卓识。它用通古达今的哲学思想和完整的符号体系,指证宇宙万物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也诠释了人生福祸吉凶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跨越智慧的门槛,消除文字的隔阂诠释自然之变化、人世之因应涵盖天地人生之道的生命哲学。
一本精美的书,完全值得我们用对待美人的方式去打量、珍藏。 大32开,竖着裁去一绺。身材像少女一般窈窕婀娜。外面是一件精致的衣服,酒红色布料,厚而沉的纸板,宽豁靓丽,至少经过八道工序的烫金字体是东坡体,安静雅致。美人自然需要好的衣服,这酒红色的要算一件,外面自然要一件外套的,外套太艳丽,会露出轻薄的底相。其纸质,素朴中沉潜一切,像一座古堡,经历世代变迁,令人肃然起敬。
在中国易学史中,两汉时期的易学总觉得像是被一团迷雾笼罩着,它给人的印象是索奇弄怪、内涵神秘且朦胧不清。许多易学家讲到汉易,除了举出几个特有人物的易说外,对于这一段长达四百多年的学术史的曲折演变,多不能道其详。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此时期的易学与数术之学密切相关,以致内容庞杂而隐秘,迷人耳目;一方面又因为时代久远,史料残缺,以致产生了有的易学家身世不明,有的原著作全丧失或半丧失,或有著作而无作者等等混乱情形。“两汉易学史”便是作者深有感于此而写,旨在对此一时期混淆模糊的易学作一清厘,寻绎其端绪,疏理其脉络,俾得以较清晰的面貌出现在学术史上,更由此可以看出汉易在整个中国易学的长流中所处的“史”的地位。 本书写成,凡历三年。最感遗憾的,是前人无一有系统的汉易史可供
移情问题不仅是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鉴于其与身体性、主体间性、先验唯我论、位格、此在、他人、道德主体性等问题的密切相关性,所以施泰因、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列维纳斯等现象学家都对之进行了深入讨论,而在众多的讨论者中,施泰因可谓真正的开创者,其代表作《论移情问题》为该问题的现象学研究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本书作者享利·E·阿利森观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当代英语世界研究康德哲学的学者。本书出版于1990年。书中对康德的自由理论进行全面、详尽、细致的探讨。作者在编中指出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之处存在着关于理性行为能力的内在一贯的一般理论,接着在第二编运用这种关于理性行为能力的论述,作为理解康德的道德行为能力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心理学的钥匙,第三编则集中探讨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中为道德律和自由建立根据的努力。作者提出“结合论”和“交互论”,来解读康德本人对自由概念与道德律的论证,这无疑是康德哲学研究界的一个重大独创,将会影响一代学者对康德哲学的研究。
国外萨满教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大量的成果,形成了诸多学派。本书以当代国外萨满教学者的作品为主,涉及萨满体验及萨满生理、心理问题等前沿问题研究,萨满教基本理论问题,国外学者对中国萨满教的研究等。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的初衷是提供一些与人道灾难有关的历史知识,并提醒一些与记忆伦理、道德思考和价值抉择有关的问题。这个初衷至今没有改变。然而,不幸的是,新一代人对历史灾难的知识与思考和抉择之间的脱节与错乱,比我当初写这部书的时候更严重了。此次再版也许正是一个再次提醒这些问题的机会。
长期以来,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或“人本主义”为导向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费尔巴哈式解读,使得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之间、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关系问题上产生了诸多争论和分歧。即使看似已成定论的观点,实际上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种二元分立的解读模式,妨碍了我们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精神实质。作者在深入分析两种殊途同归的解读模式的基础上,论证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赋予人道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形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阐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如何影响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怎样促使马克思在自己独立开创的研究道路上逐渐走向成熟,直至解除对费尔巴哈的误解,实现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并对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和的各种条件、根源,以及马
太极是物质本原气自旋轨迹和结构,太极辨证法是宇宙真理的自然常道法则的昭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是太极辨证法的经典表述,条贯太极模式正反二仪四象八态细化太极和谐六大层次七阶八象会通六种太极文化哲学成果,首倡太极辨证法,太极和谐文化世界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东方哲学烛天地照亮人类未来。
作者从哲学角度详实地探讨了四种类型的解释学及其四个核心原则,接着他在当代的教育理论中寻求相同的观点,并且表明解释学反思能否或如何充实每一种教育观。并且基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作者也大胆地对解释学反思本身进行批评。本书的观点将被广泛引用,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以解释学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