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运用文本学解读的方法,对早期鲍德里亚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之下的四个理论文本——《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生产之镜》——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早期鲍德里亚深受勒斐伏尔等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并以之作为批判消费社会的理论构架。但他又认为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奴役从外在的操制转向了意识形态的内在认同。现代社会的符号消费使传统哲学二分法中的主体、客体都被吸收到符号的“黑洞”之中,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必须结合现代符号学研究的成果,发展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在这个结合过程中,鲍德里亚意识到自己与马克思哲学思路间的差异,认为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出发的哲学批判,仍然处于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中,面对现代资本主义
1912年,民国元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创设“哲学门”。风云际会,北京大学哲学系至今走过了一百年。 “哲学门”1914年正式招生,因无讲授西洋哲学的教授,故有“中国哲学门”之称。1917年6月,首届学生毕业。从此,桃李芬芳,北大哲学系培养了上万名毕业生。百年之间,这里的师生共同经历了中国大地上的思想洗礼: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哲学门”改称“哲学系”,北大红楼乃思想之象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危难之际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复又改称“哲学心理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即迎来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燕园未名湖畔,一度成为全中国的哲学系,群星灿烂……
《唯识思想/现代世界佛学文库》章从瑜伽师的由来,一直写到世亲为止的文献与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二章是唯识系统的文献介绍(解说),并且也涉及到考据问题。使用的资料大多数是西藏的典籍,这是唯识研究的重要基础,不宜忽视。第三章以“摄大乘论”为中心,描写三性说和阿赖耶识。有关“识”的意义,依他起的特性,阿赖耶识的中性的性格等,皆曾论及。 第四章探讨“识转变”思想的来源及其转变的究竟意义,着者从“有部”“经量部”的“相续转变差别”的思想,发展到唯识三能变为止的思想史,作一有系统的陈述,并且对“识转变”也作一哲学性的阐明,值得参考。第五章三唯识的实践,从瑜伽实修的五阶梯谈到菩萨道的成节,最后在“言词的哲学”一节充分发挥了着者的思想深度。第六章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是《唯识思想/现代世界佛学文
《新原道:中国哲学史精神》是冯友兰的经典著作,是一本中国文化的普及读物,它通过对中国各思想流派的考察,指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境界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不仅是“”的哲学智慧,也是极高的人生境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寻中国哲学的独特精神内涵。全书贯穿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并阐述了新理学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中继往开来的地位,也是一种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表述,可以从中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