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解读了我国历史上由《孝经》演绎的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最初形成于元朝,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故事中的主人公成为国人崇敬和争相效仿的楷模。这些故事形象地强化了“孝道”思想,使其深入人心,历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书图文并茂,故事生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老少皆宜,读之受益。
《了凡四训(插图本)》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书分类的含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本书是以所有关心、热爱中华文明及其道德传统的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学术性读物。作者针对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实际,特别是青年朋友们希望较为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传统道德文明的需要,以及相应的种种心灵困惑,对传统伦理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变革做出了系统的描述,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几个核心命题给予了深入的剖析,并且把传统伦理思想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当做一个重要问题揭示了出来。本书的一个特点是紧紧扣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分析传统伦理思想,在道德学说和道德生活的对照中来把握传统道德文明,揭示出一些饶有兴味的问题,提出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
中华民族自古讲求荣辱之道,认为只有知荣辱,才能有修养、懂修身。时代发展到今天,注重修身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对如何汲汲争先、求功立名的事情冥思苦想,却忽略了对自身品格的修炼做深入的思考。流传千载的经典历史故事,今天仍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千百年前的古人智慧,今天仍能赐予我们力量! 人们往往忽略对自身品格的修炼作深入的思考,而先人们的这些故事将不再让你局限在一种肤浅的生存状态之中,会让你的存在充满血肉和意义,也让你的灵魂更为高贵……
本书讲述了作者胡小林在学习《弟子规》几年后回家落实孝道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在陪伴父亲人生的最后四个月里,通过在父母身边这个最自然的修学平台的锻炼,从最初的“我度父亲”逐渐变成“父亲度我”,经历了发现过错、对治分别,生起忏悔心、诚敬心和感恩心等诸多认知和行为上的根本变化,也通过自己对孝道细致入微的落实打动了父母亲人,最终改变了他们对作者的认识。全书所展现出的作者在孝行上“由不做到做”的转变,也是更能够鼓励人们去实践孝道的一个重要因素。
悠悠岁月,慢慢人生路。我们在走,走我们的人生之路。可是,等我们走到的时候或因年纪的增长,或因生活的阅历……我们才会对生活、对人生有了的理解、对生活有了深深的感悟,比如流失的青春,比如已逝的亲情,比如失去了健康的生命,比如错过一段美好的爱情,比如犯了一种令终身遗憾的过错……我们才会明白一些曾经不懂的道理。
这是一本关注读者心理的心灵慰藉书。现代人为了生存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着,以致身心疲惫。这些疲惫像毒素一样悄悄腐蚀着我们的心,而静心,就是为了祛除这些疲惫,在尘世中安下心来。静心不是在世外桃源中才有的,人生随时都可以静心。心静了,幸福便不再遥远,俯仰间可得。本书就契合这一社会热点,从静心与幸福的关系的角度启迪读者的心灵,从淡定、放下、超脱、幸福等十二个方面讲述如何静心,帮助人们在忙碌中重享内心的平静,收获人生的幸福。全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全面、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