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生智慧经典:劝忍百箴》的内容丰富,识见过人,所谓“受而读之,淹贯经史,洞达事理”,人们在惊叹之余,想要去见识这位博雅君子,除了几处时间、地点的提示之外,如“至大三年良月吉旦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劝忍百箴·自序》),其余都渺不可知。张寿镛很遗憾地说:“惜山人生平无可稽。”(《劝忍百箴·序》)丁丙也感叹道:“又得《劝忍百箴考注》四卷,乃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所著,上竺前堂芳林释觉澄考注,惜缺卷,无从考许氏始末。”
本书论述的主体是探讨亚伯拉罕献祭儿子的故事。亚伯拉罕和妻子撒拉老来得子,儿子以撒对于他来说很好珍贵。在以撒30岁之时,亚伯拉罕听到上帝之言,带着儿子走了三天三夜去到摩利亚山。上帝说,现在你要杀死你的儿子来证明你对我的信仰,亚伯拉罕毫不犹豫磨刀向子,关键之时,上帝用一头山羊替代了以撒。 本书论述了信仰与牺牲的观念。作者认为,信仰从本质上是一种悖论;畏惧并非来自某一确定对象的威胁,而害怕则是来自一个客观的威胁物。
《中华人生智慧经典:劝忍百箴》的内容丰富,识见过人,所谓“受而读之,淹贯经史,洞达事理”,人们在惊叹之余,想要去见识这位博雅君子,除了几处时间、地点的提示之外,如“至大三年良月吉旦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劝忍百箴·自序》),其余都渺不可知。张寿镛很遗憾地说:“惜山人生平无可稽。”(《劝忍百箴·序》)丁丙也感叹道:“又得《劝忍百箴考注》四卷,乃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所著,上竺前堂芳林释觉澄考注,惜缺卷,无从考许氏始末。”
李春成等编著的《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的诸种伦理两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一个总论和十二个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构成。“导论”是整《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的总纲,作者从现代行政秩序建构的角度阐释了行政伦理的内涵,概括了行政伦理两难的本质特征,对行政伦理两难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分类,探讨了行政伦理两难的直接成因和深层原因,以及公共管理者应如何应对行政伦理两难的态度。案例分析从行政职业道德两难、公共管理伦理两难和公共治理哲学悖论三个层次进行深度剖析。所选案例素材生动鲜活,理论分析旁征博引,涵盖了行政伦理学的大部分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对问题的讨论基本保持一种开放未决的态度。《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既是一本有特色、有深度
刘隽编著的《怪异的道德(休谟问题的缘起研究)》是一部从道德语言角度探讨道德属性的学术著作。《怪异的道德(休谟问题的缘起研究)》从道德的怪异性出发,分析了道德语词、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等诸个层面道德领域与自然领域之间的分野。在理清“休谟问题”的缘起过程中揭示了道德属性,并为道德知识的获取,道德客观性基础的论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华人生智慧经典:劝忍百箴》的内容丰富,识见过人,所谓“受而读之,淹贯经史,洞达事理”,人们在惊叹之余,想要去见识这位博雅君子,除了几处时间、地点的提示之外,如“至大三年良月吉旦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劝忍百箴·自序》),其余都渺不可知。张寿镛很遗憾地说:“惜山人生平无可稽。”(《劝忍百箴·序》)丁丙也感叹道:“又得《劝忍百箴考注》四卷,乃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所著,上竺前堂芳林释觉澄考注,惜缺卷,无从考许氏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