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医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理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却是革命性的。《时代》杂志曾称她是“20世纪最的思想家之一”。正是由于她的著作和她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人们才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促进了人们对弥留之际的病人的关怀。
本书论述的主体是探讨亚伯拉罕献祭儿子的故事。亚伯拉罕和妻子撒拉老来得子,儿子以撒对于他来说很好珍贵。在以撒30岁之时,亚伯拉罕听到上帝之言,带着儿子走了三天三夜去到摩利亚山。上帝说,现在你要杀死你的儿子来证明你对我的信仰,亚伯拉罕毫不犹豫磨刀向子,关键之时,上帝用一头山羊替代了以撒。 本书论述了信仰与牺牲的观念。作者认为,信仰从本质上是一种悖论;畏惧并非来自某一确定对象的威胁,而害怕则是来自一个客观的威胁物。
《认同伦理学》一书从“个性”话题展开去,以跨学科的视角、生动活泼的语言,探讨了我们对个性的寻求、塑造生活的任务以及对身份认同的主张,阐释了什么是与自由息息相关的身份认同,我们如何获得追寻个体生活的能力,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复杂的社会范畴塑造自我。阿皮亚抛开了“认同”叙述的陈词滥调,探讨了与认同紧密相关的文化、价值观、道德义务、人权等因素,试图打破西方的与非西方的、地方的与世界的、自我与他者等界线来全新看待认同问题。
本书是一部系统阐释责任伦理理论体系的专著。责任伦理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高科技时代的伦理,也是人类摆脱蒙昧、告别崇高、揖别盲目信仰、进入世俗化社会的伦理。本书从全球伦理的视域出发,着眼于社会伦理的责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综合的研究方法,不仅提出了责任伦理的原则、范畴、主客体与类型,而且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存在与现实,展开个人责任、组织责任、契约责任、职业责任、未来责任、神圣责任与天下精神的多维探讨,勾勒出责任伦理体系的基本内涵,对“责任伦理”作了颇具特色而富有体系性的阐发。
依笔者的理解,罗尔斯对政治正义观念的稳定性的论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公民具备基本的道德能力,能够成为充分参与社会公平合作的成员;第二,政治正义观念要成为各种完备性学说达成的重叠共识的核心,从而能够获得这些学说的支持;第三,在宪法根本和正义基本问题发生危机时,公民能够通过诉诸公共理性来解决问题。 罗尔斯对“稳定性”问题的重视,是由他的正义理论的伦理实践性品格所决定的。因此,本书对罗尔斯正义理论之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