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列出了100个反省人生的重要问题。帮助读者认清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愿意做什么?什么新年值得坚持?什么责任必须承担?什么人生是无悔的?等等。
本书是根据目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编写的,目的是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阅读材料。 本书包括八大模块,即修身、人格、审美、励志、处世、爱心、情感、团队。“修身”包括“崇德、知行、修养”;“人格”包括“乐观、魅力、命运”;“审美”包括“品位、情趣、价值”;“励志”包括“成功、态度、信仰”;“处世”包括“礼让、尊重、宽容”;“爱心”包括“感恩、乐助、奉献”;“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恋”;“团队”包括“团结、合作、服务”。本书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提出问题,以引起大学生的思辨。 本书适合高校教学一线的教师、辅导员阅读。
《幸福之路》由日本伦理研究所创始人丸山敏雄编著。《幸福之路》内容如下:一个安宁、明朗、健康的家庭,其庭院里种植的树木花草也会色彩鲜艳、充满生机。如果家里每天争吵不休,种植的树木蔬菜也会遭受虫灾,大受其害。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幸的话,就有必要从明天开始,去感谢你的身体,同时对我们身边的一切心存感激,心存感谢幸福就会随之而来。 疾病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对不和谐生活的警告。它是以痛苦的方式出现,目的不是为了使人痛苦,而是大自然让人们生存下去的善意劝诫和严厉责罚。 孩子,就像演绎自己心灵的明星,而父母正是言传身教的导师。 人生无法重演,不能彩排,所以活在当下就必须了解人生的真谛。 他一生探求“人类应有的生活方式”,以最独到的见解深刻解读人类获得幸福的真谛。 视善为善则不会有不满,没有
《菜根谭》的作用洪应明,早年热衷尘世生活,老来皈依佛门,暮鼓晨钟,书中贯穿着禅者既出、又入世的修身之道,蕴藏着禅者的机锋,闪现着禅者慧光,读后使人蒙蔽幽暗的心灵豁然开朗。 这本《禅解菜根谭》安详圆融、热情温馨,引鉴禅门公案,如丹霞烧木佛、云门饼、赵州茶、德山棒、临济喝,直接透视人生禅机,潜心探究,所独到之处,心地澡雪,定能品出生活的内涵,悟出人生的真谛。 《菜根谭》以菜根为名,300多条语录形似的一部小品文,那不过三行字的偶然之语,带给我们的是另一个美丽的世界:它充满了哲学的思想,充满了禅的诗情画意。 洪应明站在禅的立场,对人生试着指点一二。他说的每一个字都能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觉得自己在与一位智者交谈交流,断烦恼,开心眼,明心志,从而获得内在心灵的成长与品质的提升
曾仕强教授通过解读《孝经》,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合乎自然的道理,为做人的根本。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展开论述,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将枯燥的经典轻松自在的展现给读者。指出现代人对孝道文化的误解和扭曲,反思现代人行孝时存在的问题。讲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文化;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的培养和传承等。对于职场用人标准,曾教授指出“不能尽孝,何谈尽忠”,所以孝是用人的标准!!! 为辅助读者阅读,本书特别附录了《孝经》原文。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结构及跨文化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中西方被试进行测量,深入探讨并揭示中国人是否是集体主义的、以及中西方被试在个体主义一集体主义上的差异的具体表现,为理解中国人的性格,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积累实证依据。两个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人既是集体主义的,又是个体主义的,表现出双元文化取向、西方人则是个体主义占主导(2)文化间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上的差异,会随着参照对象的不同而改变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结构及跨文化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僵化的二元对立,为双文化/多文化心智的建构开启了空间,也希望能为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与突破提供参考和借鉴。
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那些体现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进步潮流的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思想支撑。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彭明辉谈困境与抉择》在讲一个明确的主题,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强调生命的延续感和肯定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及心灵的修炼。我们都应该思考,在拼命追求成功与财富的同时,灵魂是否得到了益处,本书提醒我们省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课题。作者以他个人学思兼顾的生命过程与经验,现身说法而畅谈人生哲学,不落窠臼而切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课题:诸如生命、死亡、际遇、幸福、财富、价值、意义、爱情、婚姻、学业、职业等等,并赋予积极面对解决问题的正能量指点,堪称是一部指点人生迷津的宝典秘笈。 针对年轻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与两难的抉择,他们看到脱出困境的关键,以及抉择的要领。希望年轻人可以走出联考定终生的浅短视野,以长程的视野去看待人生中的困境与抉择,走出绝望与焦虑
《经典通读(第2辑):道德情操论》共7卷,每卷有1至4篇不等,主要论题依次为:行为的合宜性,优点和缺点,正义和仁慈,良心和责任感,效用与美,道德与风习,个人品质,诸种道德哲学体系等。该书是英国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对沙夫茨贝利、哈奇森、休谟等人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在继承和发展其老师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学说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包括“公正的旁观者”说和“良心论”的道德评价论,以及以审慎、仁慈、正义、自制为主的德性论。
《通往自我觉醒之路:环境伦理与生态危机及其出路》现代社会之所以出现生态危机以及其他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因为人们对古老的伦理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而盲目崇尚科技所导致的。面对人类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通往自我觉醒之路:环境伦理与生态危机及其出路》力求从中西文化中寻求生态和谐的智力支持和道德资源,从制度、精神信仰、道德等多个领域、不同视角探求生态危机的原因及出路,揭露食品标准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真相,提倡素食,提倡重新重视礼仪,尤其认为,所有生物都天生拥有自身的尊严和内在的价值,而不仅局限于经济的或其他可能最终为人类服务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而传统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发现和获得人类在宇宙中的真实地位的重要导向。 《通往自我觉醒之路:环境伦理与生态危机及其出路》提出的种种建议颇具针对性,切实地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9年卷)》是由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国际价值研究会以及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共同编辑的,以价值论和伦理学研究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的论文集(2009年卷)。该年度文集既收录有罗尔斯、雅各布森等当代西方哲学名家的译作,又收录新老学人的学术演讲、学理争鸣与新书书评等;既有严肃的学理探讨,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伦理。
《全球化与道德重建》阐述了:全球化的含义及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所带来的挑战,指出了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和转变思想文化观念的必要性和途径。《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的特点在于作者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次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联系起来考察,其观点比一般理论著作明了。
孝道法则,即安位法则和感恩法则。简单、有效,真正解决问题。整个教育之根,家庭安宁之本。 本书是孝道智慧丛书第二部。智慧能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应用出来,才是真正的学会。孝道法则是纯粹的运用体系,看似平淡,却是对道的透彻演绎。记住了,做到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的家庭问题,将来给儿女讲,儿女懂得安位和感恩,根正了,你也省心了。这便是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对于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讨论一直是中国文化界的热点。本书作者从西方16、17世纪以后的历史发展认识到:任何一个古老的文明,如不能使其原有的价值系统、人格结构、生活方式激起创造性的变革,很难完成一个真正富有自由民主精神的现代化国家,而新伦理的建立又与这一基本的变革息息相关。因而在“精神革命”这一原始的理念基础上,作者分十章分别讨论了:传统伦理的价值及转化、伦理与人性、文化、工业文明、自由、民主的关系,提出了建立新伦理所需遵循的原则及模式;为中国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系统观点。
朱翔非《新孝道》以《孝经》原文内容为出发点,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现代人的“新孝道”:既阐述了《孝经》的来历,子女对父母的孝,父母对子女的教;又将孝亲与现代生活、工作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朱翔非提出了孝道与中国人的信仰关系。 本书从《孝经》直接讲到现代智慧,这种转换是希望古为今用、执古御今,让现代人能用上《孝经》的智慧,是为现代人的人生、事业的成功进行针对性的现代解读。 《新孝道》解释的是《孝经》,讲的是孝道。一般说来,为了让孩子孝顺,父母会对孩子说:在你小的时候(很多母亲还会提到孕期的反应),我们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辛苦,将心比心,你必须要学会报恩,要懂得孝顺。直到现在,最有代表性的劝孝辞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这个说法摆事实讲道理,很直观,也很有效,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经
《生命是长期而持续的累积:彭明辉谈困境与抉择》在讲一个明确的主题,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强调生命的延续感和肯定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及心灵的修炼。我们都应该思考,在拼命追求成功与财富的同时,灵魂是否得到了益处,本书提醒我们省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课题。作者以他个人学思兼顾的生命过程与经验,现身说法而畅谈人生哲学,不落窠臼而切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命课题:诸如生命、死亡、际遇、幸福、财富、价值、意义、爱情、婚姻、学业、职业等等,并赋予积极面对解决问题的正能量指点,堪称是一部指点人生迷津的宝典秘笈。 针对年轻人所可能遭遇到的困境与两难的抉择,他们看到脱出困境的关键,以及抉择的要领。希望年轻人可以走出联考定终生的浅短视野,以长程的视野去看待人生中的困境与抉择,走出绝望与焦虑
民国大师文库,旨在为读者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精品。当时,学问家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学术革新;因时应势而现出版高峰,大师名家之作数量激增,质量上乘,对此时及后世的中国学术发展与演进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民国大师文库·第二辑:中国人道德修养读本》精选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滋生了诸多信息伦理问题,传统道德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挑战。信息伦理教育的旨归在于培养学生基于公民生活的信息伦理智慧;信息伦理教育不只要传授信息伦理规范,而且要引入媒介教育提高学生对媒介的认识;信息伦理教育应从“目的论”视角强化“道德灌输”,从“方法论”视角批判“道德灌输”;信息伦理教育需要克服“信息代沟”所造成的教育困境;信息伦理既是道德义务又是道德权利,所以信息伦理教育中的性别针对性是实现信息正义的必需;网络匿名性凸显了信息伦理自律的价值,信息伦理自律需要儒家伦理的“慎独”精神。
《中国伦理学史》是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也是蔡元培先生代表性理论著作之一,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在当时学术界引起了不小地轰动。书中将中国伦理学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系统介绍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并以科学的方法辨析其优长与缺失。蔡元培先生为中国学术研究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本书是活跃于美英哲学界、伦理学界的学者A.麦金太尔的又一力作。全书探讨了欧洲传统中伦理学探究的三种派別:百科全书派,谱系学以及以亚里士多德为基础的托马斯主义。作者认为,百科全书派以工业革命史取代人类进步史,有“欧洲中心论”的片面性,谱系学从概念出发,虽克服了百科全书派的偏见,却又缺乏理论的建树性,只有托马斯主义既继承了中世纪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又为现代的各种道德探究方式提供了最充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