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对科学伦理学进行全面论述的教科书和学术专著。作者认为,科学家要遵循适当的行为标准,了解科学中重要的伦理关切,并对它们进行思考;要把科学看作是更大的社会情景的一部分。如果科学家只重视探索研究而忽视伦理的标准和关切,科学和社会都会遭到损害。此书阐释深刻,案例丰富,对巴尔的摩事件、克隆研究、冷聚变之争、师生关系等公共话题都提出严肃的拷问,因而广受读者欢迎,在科学伦理学领域产生很大影响。
很高兴《儒家角色伦理学》(英文版)一书现在有了一个较为可靠的中文译本。这要感谢孟巍隆(BenjamiHammer)、田辰山和黄田园等译者以及编辑们的艰苦努力,中文译本才得以完成。通过《儒家角色伦理学》中文译本,我期待与中国学术界同事进行更深入、热烈的交流。 我创作“儒家角色伦理”的初衷就是基于儒家角色伦理的当中“关系”这个事实。我们活着,并非只是在肉体意义上的一个生命;我们做的一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毋庸置疑是关系的、协作的。儒家角色伦理看重人的各种特殊角色;各种特殊角色成为约定俗成的各种关系样态,呈现为家庭与社会的生活——作为儿子、教师、祖母、邻居等我们离不开的各种生活角色。 在儒家思想之中,这些特殊角色不仅仅是我们关系的表述,它们也具有指示性,示意着家庭与社会角色本身含有的规范
作者在《在生命转角处幸福》一书里表达出了对于文字、人生、尊严、真情、梦想等的观察、体悟与思考,这是一本能触动心灵的书。对于文字,她在书中说,文字是很奇妙的东西,世间许多事物,在时间长河里都是速朽的,而文字,却能创造不朽的奇迹。
本书讲述了作者胡小林在学习《弟子规》几年后回家落实孝道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在陪伴父亲人生的最后四个月里,通过在父母身边这个最自然的修学平台的锻炼,从最初的“我度父亲”逐渐变成“父亲度我”,经历了发现过错、对治分别,生起忏悔心、诚敬心和感恩心等诸多认知和行为上的根本变化,也通过自己对孝道细致入微的落实打动了父母亲人,最终改变了他们对作者的认识。全书所展现出的作者在孝行上“由不做到做”的转变,也是更能够鼓励人们去实践孝道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文科学译丛: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是华裔文化研究领域学者周蕾的论文选集,所选篇目既有对跨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探讨,也有对中国和西方电影的文本分析,还有关于香港的身份研究。虽然是论文集,但《人文科学译丛: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仍有其贯穿的主线——跨文化交流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可以说,这个主线既是全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作者进行文本阅读和文化阐释的基本角度,尤其是作者的文本阅读技术和问题视域对于推进我们的文化研究将可以带来新的启示。
本书讲述了作者胡小林在学习《弟子规》几年后回家落实孝道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在陪伴父亲人生的最后四个月里,通过在父母身边这个最自然的修学平台的锻炼,从最初的“我度父亲”逐渐变成“父亲度我”,经历了发现过错、对治分别,生起忏悔心、诚敬心和感恩心等诸多认知和行为上的根本变化,也通过自己对孝道细致入微的落实打动了父母亲人,最终改变了他们对作者的认识。全书所展现出的作者在孝行上“由不做到做”的转变,也是更能够鼓励人们去实践孝道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著作以大量典型的中外案例和详实的统计数据,从医学方面解释了艾滋病产生及艾滋病病感染的原因、症状及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方面预防的方法和措施;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艾滋病病人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尤其深入探讨了这种严重的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对此特别强调了法律的约束、制裁和教育作用,从伦理学的高度说明艾滋病是对全人类的死存亡的严重挑战;并提出中国会不会成为一个艾滋病高发国及如何防止中国成为艾滋病高发国等问題。
有时候,我们会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父母也一样。父母的记忆里一直保留着我们小时候的模样,并和我们一样怀念着。原本只会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小孩子,不知不觉长大成人,开始走上了自己的人生路。对此,父母一方面觉得欣慰,一方面又有些黯然。钻到父母的被窝里,从父母的背后紧紧地抱住他们吧。也许在那一瞬间,躲在父母怀里撒娇的记忆又会被唤醒过来。那是我们一父母心心相连,密不可分的时光啊。
《道德勇气:如何面对道德困境》作者拉什沃思基德尔在超过二十年的咨询和研讨经验中,通过其创立的全球伦理研究所,帮助众多身处道德困境的人作出勇敢和理性的决策。《道德勇气:如何面对道德困境》通过大量在道德困境中作出不同选择的事例,分享了在窘迫情形下建立清晰判断的工具,协助读者在工作和家庭的道德挑战中作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当血气之勇不再是必要的生存条件时,道德勇气就成为社会中个体成熟与文明的考量。
本书中所阐释的个人主义不是通常人们所厌恶的那种个人主义。本书的主题是如何过“自私”的生活。作者将重点解释个人主义所要求的几种美德,即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个人利益和生命繁荣的行为。具体来说,这里所提倡的个人主义是基于安·兰德的理论之上的。兰德认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不是受到情感驱动,而是理性的要求,并且理性要求人们要不断实践七种重要美德。在本书中,作者将重点介绍这七种美德,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如何过自私的生活。
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元宇宙呼啸而来。数字时代涌现的技术革新大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今,互联网已经取代了书本和课堂,成为现代人优选的知识来源。面对海量信息,以及互联网固有的延异属性,现代人必须建设一个更先进的工具和方法来管理知识、处理信息。大数据先锋思想家、科技作家涂子沛通过个人经历、经验和敏锐的判断,站在科技和时代的前沿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第二大脑。第二大脑是在个人和互联网之间出现的一个新工具。它不仅是我们生物大脑的数字复制体、外挂大脑,可以随时记录、存储和查找,它还是人类生物大脑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可以对我们的记录不断地进行动态整合和分析,借助算法的灵性,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创建有价值的连接,推动第一大脑产生新的创意。本书不仅仅介绍理念,还阐述了建设第二大脑的方法
《人文科学译丛: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是华裔文化研究领域学者周蕾的论文选集,所选篇目既有对跨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探讨,也有对中国和西方电影的文本分析,还有关于香港的身份研究。虽然是论文集,但《人文科学译丛: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仍有其贯穿的主线——跨文化交流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可以说,这个主线既是全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作者进行文本阅读和文化阐释的基本角度,尤其是作者的文本阅读技术和问题视域对于推进我们的文化研究将可以带来新的启示。
《最后的陪伴 : 如何面对亲人的衰老和死亡》面向有年迈老人的家庭,从护理、心理、生活质量、心灵关怀等多方面探讨如何帮助步入晚年和邻近死亡的亲人走好生命最后一程,为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实用的生活建议,帮助他们树立对晚年生活和对死亡的积极、正面的态度,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身心愉快,也让作为护理者的家庭成员更从容、更坚强地面对亲人的疾病和死亡。 《最后的陪伴 : 如何面对亲人的衰老和死亡》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入手,给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实用的生活建议和护理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帮助人们正面认识和积极计划晚年生活,鼓励人们乐观地看待老龄和死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养老理念,分析其得失,帮助中国家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养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