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医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理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却是革命性的。《时代》杂志曾称她是“20世纪最的思想家之一”。正是由于她的著作和她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人们才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促进了人们对弥留之际的病人的关怀。
《道德经白话解说》是迄今最早的《道德经》白话注解版本,作于民国八年(1919年)。当时“一战”初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作者目睹“战火所及,生灵涂炭”,不忍坐视缄默,于是著是书,期以“昌明道德,消弭战杀,挽回世运,救正人心”。是书乃仁者之言,其字字皆泪也!“五四”运动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时,是书上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下接世界各大文化体系之真髓,着力于中西文化之融合。遂决定将其整理出来,以飨有志于国学的同仁们。
道德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是价值观的相对性问题:是否存在着儿童应具有的普遍的价值观?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最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发展阶段。这些成果帮助我们得出了一种道德教育的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而不是直接传授一些固定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
环境伦理学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界的道德关系。支配这些关系的伦理原则决定了我们对地球自然环境和生活于其中的所有动植物的责任和义务。 《尊重自然: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的作者保罗·沃伦·泰勒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界极具性的学者。这《尊重自然: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被西方学术界视为“当代捍卫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的最完整且哲学深度的著作之一”。在《尊重自然: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中,作者以职业哲学家的眼光,在借鉴入际伦理学的理论成果和吸收当代生态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体系。他的基本理论主要围绕三部分展开:一是尊重自然的道德态度;二是生物中心主义的自然观;三是实现尊重自然态度和信念的一套伦理标准和规则。它为理解环境伦理学的宗旨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中国传统道德》,共分五卷,包括规范卷、德行卷、教育修养卷、理论卷、名言卷,另有简编本和普及本。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担任顾问。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作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参考教材,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应广大读者和教育工作要求,现将此书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重排,吸收了专家和读者提出的修改意见,改正了初版中的讹误,将此书以更趋完善的姿态呈现给读者。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价值体系。它既包含着对最崇高、最完满的圣人、贤人、至人、真人的理想追求,也包含着对君子、成人、士人的道德要求,还从多方面对从事各种工艺的人们和庶民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准则。本书从中国传统道德中析理出18个基本规范,并
本书以笛卡尔的二元论为参照,就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心的哲学中的理论与问题:心身关系问题、意识问题、心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思维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各种理论都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所谓的心身问题。 因此,作者将目光转向意向性问题,一方面论证意向性的意识本质另一方面探讨反个体论在理解心与世界的关系上的重要意义。最后,作者探索性地分析了思维与经验的关系。
本书集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晚年思考之大成,在西方的设计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帕帕奈克关于环境问题的设计构想更加接近于今天的“可持续概念”。帕帕奈克对环境设计的讨论是与社会公平、第三世界的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等问题绑在一起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其思考最全面地反映在《绿色律令》里。 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思考的基础上,帕帕奈克在本书中继续对“人的尺度”、“设计伦理”、“设计的精神”、“设计生态学”、“设计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绿色律令》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理性的分析证明,设计可以而且必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负责。
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灵导师圣严,综观各种让人不快乐的原因:生老病死、怨仇憎恶、患得患失、身心烦恼等,教我们用知足、感谢、慈悲等方法,转化外在环境和内在自我引起的不快,烦恼的迷惘,摆脱痛苦的根源,找到快乐的密码。圣严以平易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苦,如何面对生死与聚散,找到幸福的起点,转化主观的感受,获得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