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1632 1677)的《知性改进论》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写于1661 1662年,《伦理学》写于1662 1675年,这两部原著都是拉丁文。本次影印的是英国学者埃尔维斯(R.H.M. Elwes,1853 1892)的英译本,版本为美国Dover 出版公司1955年版。
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提问的50个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以及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掌握有效提问的思维逻辑,就不会被AI取代! 北大文科一级教授全新力作:本书为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张静作品,系作者深耕研究性提问领域多年的智慧结晶,极具启发性 数十年学术研究与
思维模型有很多种,每个学科也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型。本书中温伯格和麦肯从多种学科中选择了200多个实用的思维模型,并通过饶有趣味的相关例子对其进行了分析。不过,要提升日常决策、解决问题和寻求真理的
爱,究竟是什么?是 ,还是自恋?是幸福的源泉,还是痛苦的根源?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是给予,还是索取?是对内心渴望一蹴而就的满足,还是不可避免陷入一场无尽的追逐?《拉康论爱》借由对拉康研讨班八的深入讨论,为这些疑问提供了全新的解读。从柏拉图的《会饮篇》、经典文学中的爱情故事,到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作者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被内心的缺失缠绕,爱不仅是表达欲望的方式, 是我们力图通过他人来填补缺失的尝试,爱之所以如此令人着迷,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任何对拉康思想以及爱情本质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应错过这部回应日常困惑的思辨之作。
本书提炼的系统思维是一套科学、完整的思维体系,它既融合了中西方思考和表达的优秀方法、工具,又基于顾问咨询、企业管理、自主创业和人才培训的多角度、全方位实践,做了非常大的创新和突破。本书分为三部分共十章,各章可自成体系地解决一个问题,同时整本书又形成一套体系化的系统思维。第一部分探秘了系统思维,洞悉了万事万物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个系统,而掌握了系统的框架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第二部分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分解为系统化的五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提供了相应的优秀思考方法和工具。第三部分剖析了"自上而下地表达”的三个层次,并以丰富的图表阐述了"形象化表达”。本书第1版自2017年1月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好评,多次重印。
宋代是一个 郁郁乎文哉 的时代,宋代的家风家训家规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除了弘扬传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儒家文化之外,治生、制用、人道和惩罚也成为这个时期家风家训的要求。在肃穆朝堂之外,那些大名令今人如雷贯耳的大儒、名臣是如何做父亲、做祖父的?他们怎样看待教育?在他们看来,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古为鉴,其中仍有新意值得探寻。作者择取10位宋代名人,对其个人和家族进行研究和解读,发现名人家风内核各有侧重,但其中强烈的济世情怀始终如一:家风从来不只是让自家子弟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之心法。此外。本书中绝大多数的精神核心,依然在千年后的同一片土地上传承、生长着,依然熠熠生辉。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系日本学者三浦藤作著,张宗元、林科棠翻译。全书中作者以时间为序,分析了自春秋战国时期至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伦理学发展特点及规律,勾勒了古代、近代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概貌。全书为影印本,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的陪伴 : 如何面对亲人的衰老和死亡》面向有年迈老人的家庭,从护理、心理、生活质量、心灵关怀等多方面探讨如何帮助步入晚年和邻近死亡的亲人走好生命一程,为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实用的生活建议,帮助他们树立对晚年生活和对死亡的积极、正面的态度,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身心愉快,也让作为护理者的家庭成员更从容、更坚强地面对亲人的疾病和死亡。 《的陪伴 : 如何面对亲人的衰老和死亡》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入手,给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实用的生活建议和护理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帮助人们正面认识和积极计划晚年生活,鼓励人们乐观地看待老龄和死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养老理念,分析其得失,帮助中国家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养老计划。
美德伦理学是道德哲学在20世纪后期取得的重要发展。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对这一发展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而本书是她对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全面阐释和辩护。她展示了美德伦理学如何为行动提供指导,阐明了道德困境,并指出情感具有 重要的道德意义。她有意拒 立,在康德和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之间发现了 多共同点,并且她率先从美德伦理学视角对“出于责任感”而行动提出了阐发。她鉴别出属于美德的那些品质特征,并用人性证明了自己的区分。
我们为什么应该规避道德过错?斯蒂芬?达尔沃认为,迄今为止的哲学之所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是由于没能认识到道德义务本质上的人际特征。本书把责任、义务、尊重等概念引入具体的人际情景中,认为道德责任的观念中包含有不可还原的第二人称特点,正是它预设了我们提出主张,以及向彼此提出要求的 。许多其他的核心观念也是如此,包括权利、人的尊严、对人的尊重,以及人这一观念本身。达尔沃对这一人际特点的发现使得道德理论不得不在根本上重新定位,并把道德 的解释从理论的王国带到了第二人称态度、情感和行动的实践世界。
本书是当代最杰出的道德哲学家之一伯纳德?威廉姆斯影响的著作,他以其出色的古典文本解读功力,力图从希腊史诗与悲剧传统中寻找对当代道德哲学讨论有价值的元素。作者在书中断然否认了我们今天的伦理观是古希腊伦理观的一个发展的观点,而认为那些古典的观念可以用以解释我们自身。他重新考察了古希腊哲学中的主体、意向、实践智慧、意志的软弱性、必然性等观念,特别论述了耻辱、自责、悔恨和宽恕之间如何互动等。本书思路清晰、论证严谨、史料丰富,值得引进出版。该书1993年初版,2008年再版。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有效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很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