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基础雄厚扎实,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具有丰富的哲学经典丛书编撰经验,俞吾金、吴晓明等主编的《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和杨耕等主编的《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培养了一批学术涵养深厚和编撰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
本书概览了西方伦理学2500余年的发展,全面讨论了古代幸福论伦理学、中世纪 教伦理学、现代早期的自然 理学、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争论、功利主义、康德伦理学,以及当代的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 发展,展现了作者对于西方伦理思想史全面而精深的把握。本书强调西方伦理思想的连续性而非断裂性,很多看似现代甚至当代的伦理学问题在古典和中世纪思想中都有深入的讨论,不同时代的伦理学家对于幸福、德性、美好生活、道德来源的讨论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和共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当代的伦理学讨论依然可以从前人那里吸收很多重要的养分。本书突出哲学分析和论证,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介绍每位伦理思想家的理论,而是呈现他们的核心论证,并且对这些论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同时让不同伦理学派之间形成真正的对话,从而不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医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理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却是革命性的。《时代》杂志曾称她是“20世纪最的思想家之一”。正是由于她的著作和她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人们才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促进了人们对弥留之际的病人的关怀。
很高兴《儒家角色伦理学》(英文版)一书现在有了一个较为可靠的中文译本。这要感谢孟巍隆(BenjamiHammer)、田辰山和黄田园等译者以及编辑们的艰苦努力,中文译本才得以完成。通过《儒家角色伦理学》中文译本,我期待与中国学术界同事进行更深入、热烈的交流。 我创作“儒家角色伦理”的初衷就是基于儒家角色伦理的当中“关系”这个事实。我们活着,并非只是在肉体意义上的一个生命;我们做的一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毋庸置疑是关系的、协作的。儒家角色伦理看重人的各种特殊角色;各种特殊角色成为约定俗成的各种关系样态,呈现为家庭与社会的生活——作为儿子、教师、祖母、邻居等我们离不开的各种生活角色。 在儒家思想之中,这些特殊角色不仅仅是我们关系的表述,它们也具有指示性,示意着家庭与社会角色本身含有的规范
穆瑞·罗斯巴德的经典著作《自由的伦理》是对自由主义政治立场的最严密和有哲理性的阐述之一。这本著作的特色在于它把自由扎根于自然权利的观念之中,并且将其适用于大量实践问题之上。尽管罗斯巴德的结论是激进的——一个严格遵循私有财产权的社会秩序必须排除国家本身存在的制度化侵犯——他对自由主义原则的应用却惊人地显示出其在大量社会难题上的实用性,这些解决方案规避了传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这一版本包含了一个导言,其中专门涉及了罗伯特·诺齐克和穆瑞·罗斯巴德之间的争论。
人类是脆弱的,人类生命常常被伤痛、疾病与残疾所威胁,因此,人类的生存也经常需要依靠他人。然而,纵观西方道德哲学的历史,人类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首要的道德行动者往往被塑造成理性、健康和不受干扰的形象,而残疾人则被视为他者。在这本原创性的著作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从本体论层面对人类的脆弱性和依赖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生命的脆弱性、生存的依赖性使得人类的共处只有在德性的状态下才可能得到兴旺与昌盛,这才是人类生存的真理。
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是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彰显了工程的多重背景,即技术背景、商业背景、职业背景、社会政治背景,等等,多重背景之间的相经关系也凸显出来。旨在提高工程专业服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的工程伦理研究与实践,在工程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已经形成的规模,并得出很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问题不断出现,学者们开始关注工程伦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美国工程伦理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研究方法与实践策略以及它对未来工程伦理研究走向和跨文化工程伦理问题解决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我国工程伦理体系建构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培根论人生》是一部智者的思想记录。其可贵之处在于著者与他人殊异的论人生的角度。其中探讨的,有很多都是关于健康、完善、和谐的人生的认识极其建立的根基,既包含了知识的内容,也有价值观和信念的取向,全书坦示了一种反省和思辨的力量。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足可使人们汲取人生路上的精神养分。
《论美与德性观念的根源》内容简介:作为人类全面深刻认识自身本质、能力和责任,反思人与自然、社会之关系的一场巨大社会思想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的转折点之一,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西方世界的文化。不仅如此,由于战争、殖民、贸易及和平的文化交流,它的影响也流布到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其主导的思想观念乃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创导并发展起来的。严格地说,21世纪初的我们仍然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产儿。
本书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作者仔细解读了斯密主要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的文本,从同情心理论、正义理论、良心理论、效用与习惯理论、德性理论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斯密伦理学的基本内容。该书的特点是考察了斯密伦理学思想旋律在《道德情操论》版到第6版之间的若干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广泛地讨论了斯密伦理学思想与前人以及当代思潮之间的联系。 本书问题意识突出,运用资料丰富,在若干重大学术问题上形成具有新意的新观点。是中国学者对国际性的“斯密复兴运动”运动作出积极回应的重要作品。
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个恒久而弥新的话题,其中也不乏以道德的眼光来观照这一关系的,只是作为一种哲学伦理学思潮,明确地主张自然具有道德地位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道德关系,却是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这就是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兴起,它直接导源于现实中的环境与生态危机。西方环境伦理思潮各流派在不同的层面上探究自然存在物的道德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问题,其中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作为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主张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是人的道德应该。其哲学努力在于沟通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构建自然价值与人类德性、自然与文化辩证互补的环境伦理学,开辟伦理道德的生态向度。 ????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立足于西方伦理思想的整体发展,通过伦理拓展主张人类的道德视阈应
道德认识问题既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更是伦理学研究方面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认识理论,是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作者力求运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对道德认识的概念、特性、本质、过程、基础、悖论和道德良知诸问题,逐一展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对有关道德认识的不同环节,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初步勾勒出道德认识理论的基本轮廓。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成书于1986年,是张岱年先生对中国伦理学说进行了系统梳理之后所撰写出的学术专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国哲学中伦理思想比较丰富,所涉及的问题较多,而且学派繁盛,纷纭错综。作者针对这种情形,对中国伦理学说的基本问题、道德的层次序列、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仁爱学说、三纲五常、意志自由及天人关系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使中国伦理思想史学科日臻成熟,同时也为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史指明了方向。
李春成等编著的《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的诸种伦理两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一个总论和十二个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构成。“导论”是整《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的总纲,作者从现代行政秩序建构的角度阐释了行政伦理的内涵,概括了行政伦理两难的本质特征,对行政伦理两难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分类,探讨了行政伦理两难的直接成因和深层原因,以及公共管理者应如何应对行政伦理两难的态度。案例分析从行政职业道德两难、公共管理伦理两难和公共治理哲学悖论三个层次进行深度剖析。所选案例素材生动鲜活,理论分析旁征博引,涵盖了行政伦理学的大部分重要概念和理论观点,对问题的讨论基本保持一种开放未决的态度。《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既是一本有特色、有深度
穆瑞·罗斯巴德的经典著作《自由的伦理》是对自由主义政治立场的最严密和有哲理性的阐述之一。这本著作的特色在于它把自由扎根于自然权利的观念之中,并且将其适用于大量实践问题之上。尽管罗斯巴德的结论是激进的——一个严格遵循私有财产权的社会秩序必须排除国家本身存在的制度化侵犯——他对自由主义原则的应用却惊人地显示出其在大量社会难题上的实用性,这些解决方案规避了传统,具有的创新性。 这一版本包含了一个导言,其中专门涉及了罗伯特·诺齐克和穆瑞·罗斯巴德之间的争论。
伦理学是一门以人类实践为对象的学科,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论述了伦理学中的十八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按照统一体例,由“关键视窗”、“关键视点”和“关键著作”三个小节构成,以反映当代伦理学的成就。
《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研究》通过论述 “交往理性”、“普遍语用学”和“生活世界”,以及通过论述哈贝马斯“是”与“应当”的紧张关系的尝试、对普遍化原则和对话原则的提出和主要论述、对话伦理学与道德、法律和民主政治建设规范的联系,对这种伦理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作者还通过概略考察这种伦理学与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争论,初步阐述了这种理论对当今学术界在儒家伦理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所具有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