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提问的50个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以及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掌握有效提问的思维逻辑,就不会被AI取代! 北大文科一级教授全新力作:本书为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张静作品,系作者深耕研究性提问领域多年的智慧结晶,极具启发性 数十年学术研究与
本书分上、中、下三册,系日本学者三浦藤作著,张宗元、林科棠翻译。全书中作者以时间为序,分析了自春秋战国时期至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伦理学发展特点及规律,勾勒了古代、近代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概貌。全书为影印本,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有效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很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本书以家庭、儿童、养育与代际传承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家庭、家教、家风作了研究。全书共收录26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家庭变迁与代际传承、家庭教养与家长参与、家庭政策与儿童发展、时代发展中的家庭与青少年。
现今社会,逻辑能力越来越被人重视,不仅学生应试要具备逻辑能力,就是考MBA、面试时也有逻辑测试题,世界著名公司的招聘面试中,有关逻辑能力的题更是必考内容。逻辑能力之所以越来越被人重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逻辑能力强的人思维极其活跃,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甚至领导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都高于他人。拥有这样能力的人,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能有卓越的表现。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巧,从逻辑的概念、类型,到论证方法,到基本规律,把看似枯燥难懂的内容,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得明明白白。通过图解的方式把实用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角色和不同年龄的人阅读。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伦理学与对话》是关于20世纪晚期西方伦理学中的商谈伦理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麦金太尔从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序出发,对西方道德观念与整个现代性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检视与反省。这是一部关于伦理思想史的著作,也是一部对西方文明的基本动力与假定进行深刻批判的著作。它的论证的力量与气魄,它对美德生活的强调,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伦理学从元伦理学向实质伦理学的转变,使其不仅成为\"当代伦理学研究的转折点\",也成为近四十年来思想界激烈争论的焦点。
这两篇论文是互相独立的,是由于外界因素而形成的,然而它们又相互补充成为一个关于伦理学基本真理的体系。但愿人们能在这一体系中看到已停滞了半个世纪的这一学科的进步。当然,两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不能以另一篇为前提,同样也不能以我以前的著作为前提;这是因为每一篇论文都是为不同的科学院而作,从而严格的匿名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条件。在这种研究中,首先要阐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的关系。但是作者忽略了题目主要要求的东西,而且认为,题目是要求提出某种伦理学原则,因此,他把论文中讨论他提出的伦理学原则和他的形而上学的关系的那一部分只是放在附录之中,只是作为超出要求的部分”。难道在征文启事的引言由以出发的主要观点中也并没有提到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吗?因为这一引言一开始就作了经验的说明,并以出现在日常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逐渐走出科幻作品或实验室,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从娱乐到社交、医疗乃至战争,机器人的参与已经为人类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变革。 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为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又造成了什么问题?未来我们又可能面对怎样的挑战?本书从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展示了医用机器人、助力机器人、社会化机器人、战争机器人等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前沿突破。同时对中日韩特别是日本的机器人学传统作了深入梳理,力求对机器人伦理学作全方面、多角度的讨论,颇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既可以作为工程学和机器人技术课程的理想教育资源,也可用作该领域的入门参考。
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很难知道该如何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在科学进步到来之前,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新的道德困境正在出现。 机器人可以为他们的行为负责吗? 人工智能能预测犯罪活动吗? 我们应该用药品来改善我们的亲密关系,还是减少犯罪? 人工智能在未来能否替代人类医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往往不能依靠直觉迅速做出判断,因此我们也很困惑。 大卫?埃德蒙兹组建了一个哲学特别工作组来应对这些挑战。29位哲学家撰写了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文章,内容涉及今天和明天的生活 出生和死亡、健康和医学、大脑和身体、爱情与友谊、错误和正义、动物和环境。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未来看起来不会一样。
《中国家训史》并不是一般地阐述和摘录有关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思想,而是从家训教化实践的视角,遴选了从先秦到清末几千年中二百多位典型人物,将他们训育女子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等,进行分类归纳,理出其历史演进线索,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本书对中国传统家训从萌芽、产生、成型、成熟、繁荣以及由盛至衰过程的清晰勾画,对每个时期家训的特点和重点的提炼论证,对家训中的许多重要概念的历史考察,对家训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认为整个传统家训贯穿着以道德训诫为中心的主线,其根本宗旨是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子弟成为国之用材,等等,这些都是符合实际的。本书对于传统家训缺陷的分析批判,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批判继承的原则。
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阿尔贝特 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 1965)是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施韦泽行动的人道主义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他的文化哲学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史中独树一帜,其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关于中国思想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华文化复兴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作为中国学术界*部系统介绍和研究施韦泽生平和思想的著作,本书从伟大人格、文化哲学、伦理思想和中国研究四个方面,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