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美学这个学科,但是西方美学涉及到的问题,诸如美,美感,中国人也讨论过,也有许多重要的很有价值的思想,只是不用这样的概念,而且,中国艺术很丰富,许多与美学相关的问题讲得比西方还要精辟、透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一种相当感性的文化(不是说中国文化没有理性的层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特别重感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美学文化。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自己的美学体系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体系呢?这里,作者试着布了一个“阵”:以“意象”为基本范畴审美本体论系统;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论系统。 本书作者试图建立中华民族都有的一个以“意象”为基本范畴审美本体论系统;以“味”
收入本文集的是作者自2006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这三年间所写的论文。主要有王阳明与康德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我看20世纪中国美学——兼论我国美学的理论建设和发展方向、文艺本体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当代的发展和意义等。
资治通鉴 史记 中国通史,[北宋]司马光 著等,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等 【新华书店自营店】 作者 [北宋]司马光 著等 原价 ¥228.00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等 出版时间 2020-12-01
王国维是学界公认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其美学思想建立于现代性在中国开始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对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吸收,王国维建立了主体性的意志本体论,突破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古典和谐,从哲学基础上确立了其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在现代意义的哲学基础上,王国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美学学说和美学范畴,在多个层次与维度上丰富了其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以现代性的理论视阈观照王国维美学思想,可见其突出特质是对审美主体间性意义和审美超出意义的确认。一方面,王国维美学思想因对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的吸收而在本体论上获得了主体性意义;另一方面,因其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自觉继承和不自觉的阐述,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又时时体现出主体间性的因素。同时,王国维美学思想既建立在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上,又因对席勒等西
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用洋溢着艺术灵性与激情的生动文笔,揭示出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以及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隐藏的美,在我们面前铺开一段绚丽多姿的寻美历程。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矿石商人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世俗的利害计较,把整个情绪和思想移动一下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在被钢筋水泥、电脑网络折磨得疲惫不堪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灵魂的转向么?
《未名·观点丛书:美学操练》收入的主要是近二十年来作者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专业以外的部分论文和演讲稿,它们涉及文学、戏剧、建筑、文化等较广泛领域。由于作者所从事的专业是以德语文学为主轴的现代主义外国文学,对蕴涵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现代美”的奥义,做过较多的思考和探索——作者把这一过程称为“美学操练”。故当他对他所感兴趣的领域和对象发表宏观或微观的看法时常能触类旁通,鞭辟入里,令读者耳目一新。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本书以现代性为视野、文化批判为范式,对审美现代性引发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文本还原、历史溯源和理论辨析,力图对审美现代性引发的思想焦虑进行治疗。同时。本书还立足当代审美文化前沿,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人的问题、现代性历史意识问题、美的本质问题、艺术问题等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文化意义阐释,为进一步昭示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与转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批判视野。
本书初版是1988年,这次再版,删掉了初版书中关于美学分支学得的一些具体内容。因为我们这本书主要讲美学基本理论,各个分支学科中和美学基本理论有关的内容,当然应该列入本书的范围,但是各个分支学科的具体内容,应该留给分支学科去讲。否则我们这本书的内容就会显得宠杂,篇幅也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