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本书是朱光潜的美学代表作,生活美学家刘悦笛主编,内容优选,除收录《谈美》全编17篇外,另附加《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美学书里的 谈美 精要9篇,以及 近代实验美学 的内容,是一部更广泛意义的 谈美 。根据内容增添24P中外名画,大大增强图书的观赏性。 本书从 谈美 为 免俗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宗白华美学十二讲》 本书立足中国传统美学,系统梳理宗白华在中国美学方面的文章20篇,从中国艺术到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文艺等方面分别阐述,展
作为大唐王朝最主要的开创者,李世民有诸多可圈可点的非凡经历。十八岁随父起兵,二十六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登基成为大唐第二位皇帝。他一生征战无数,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在唐朝的建
本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阐释学等视界对人类精神现象学的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诗意运思,进而进入生存与毁灭的美学探究。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审美发现意义的见解。本书分为五个逻辑相承的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思想文化对于生存与毁灭这一永恒精神主题的沉思。价值论部分,对生死命题予以价值论的沉思,并结合艺术文本加以分析。本体论部分,阐释东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学及其死亡意识,对生与死予以生存论的领会。创造论部分,援引丰富的艺术史现象论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现方式。欣赏论部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者对于死亡意象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发现。
商族与玄鸟有怎样的不解之缘?成汤不敢废夏社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传承?挂甲出征的妇好有怎样显赫的功绩?贞人群体在殷商时代发挥了什么作用?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滥觞于史前时代与夏文化,定型于周秦文化,
商族与玄鸟有怎样的不解之缘?成汤不敢废夏社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传承?挂甲出征的妇好有怎样显赫的功绩?贞人群体在殷商时代发挥了什么作用?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滥觞于史前时代与夏文化,定型于周秦文化,
本书虽然是从手材料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艰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史的梳理,而是重点就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重大问题,如: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活动、现实主义理论、新旧美学之争、审美实践、几次美学大讨论等做出了尽可能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全书在现有文献基础上,突出了问题意识,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的思考与解读。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
大唐王朝从盛世到没落,只有短短八年!安史之乱如何将唐朝拉入深渊,造成毁灭性后果?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作者从唐朝一系列制度设计的缺陷开始讲起,对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内部复杂的社会经济危机
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在这部著作中,易中天引用大量人类学材料,阐述了一个基本观点:艺术是人类专门为实现人的确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艺术中,通过情感的体验和传达,实现了人的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这就是"艺术本质确证说"。 本书从人类走出自然界出发,考察了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大量原始艺术形态,不但是一本理解人类艺术起源和本质的重要之作,也是一部生动的原始艺术图鉴。
本书为《木材工业丛书》中的一个分册。表面装饰是提高木质材料产品性能和价值的重要环节,可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本书以主流产品的装饰技术为重点,主要叙述了目前生产中广泛应用的装饰工艺技术,如薄片贴面装饰、合成树脂贴面装饰及涂饰装饰等,并介绍了一些有发展前景的新工艺、新技术,如人造组合薄木、装饰竹片、预涂饰纸、粉末喷涂、型材包覆等饰面技术,以及连续层压板、柔性浸渍纸生产新工艺等。 本书内容新颖,技术实用,工艺详尽,可供木质材料表面装饰行业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木材企业的技术培训用书。
桑塔格是在改变的。她是关注大众流行文化的先锋之一,晚年却不时声明自己对古典文艺作品的热爱。她曾力主关注形式,主张“艺术的色情学”,而近一二十年来却开始重申“意义”和“真理”,直率地反对虚无主义,“逐渐回归到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严肃立场”。《世界文学论坛新名著主义丛书:沉默的美学》收录桑塔格各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作14篇。 如今桑塔格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为世人提供独辟蹊径的答案。但是我们却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因为她也成了我们这里的“明星作家”。因为这些问题不仅有关美国人的历史和现状,也有关我们中国人的今天和明天。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也是《沉默》的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本书讲述了从隋末大乱到大唐建国后的二百余年间,社会由百废待兴走向繁荣昌盛的历程。大唐开国、贞观之治、武后临朝、开元新政、开元盛世组成了风云变幻的唐朝,权力之争与繁荣光景交织,描绘出大唐盛世的绚丽全貌。
本书立足于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将生命的言说与古代生命哲学智慧相关联,在为生命美学寻找哲学基础的同时,以期形成对儒家生命美学、道家生命美学、禅宗生命美学三种基本形态的整体诠释与意蕴彰显。中国生命美学以现世主义与生命自强不息,以及生命的自我实现与不朽为价值生发基点,以 人格建构与审美化人生相对接而形成各种有关生命的崇高理想和对生命的 关怀与形上追求。天人融合与灵性透悟的艺术心态,生命写真与神韵传达的艺术表现,情思的诗化与艺境的创造,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生命美学的艺术精神。中西生命美学在生命的形上追求方面体现出殊途同归的发展路径,各自在其特有视阈中实现了生命的审美建构与美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