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本卷是朱光潜先生为写作《西方美学史》搜集和翻译的外文资料,是一部未完成的书稿,但其意义和重要性却是不容小视的。朱光潜先生在《编选凡例》中说:本书的“用意一方面是替《西方美学史》的论点提出根据,一方面是让读者接触到一些手资料,以便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作者花在本卷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西方美学史》的编写工作,可见其注重原典,追求史有实据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当时曾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部分译文,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1962年编印的《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代表人物已有译著出版的,就不再选译,如柏拉图、莱辛和维柯,只在目录中标注。
《美的滥用》试图解释美是如何地以及为什么不再是艺术家的核心关注点——它也试图重新定义我们与艺术的关系,因为艺术并不是审美地向我们呈示。当然,除了美,还存在着更广泛的美学特性——但是美是同时具有价值的美学特性。 丹托告诉我们,美的经验对艺术而言可以是有选择的,对生活而言,却是必需的。而这正是一本必需的书。
本书是国内部从美学高度研究戏剧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全面论述戏剧美学特征的教材。它涵盖了戏剧的发生、范式、文体、结构、体裁、空间、形态、语言,并结合人类表演学、戏尉表演心理学、观众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对戏剧艺术的美学特征作全面论述。它不。是枯燥无味地阐述美学理论,而是紧密联系戏剧表导演和创作的经典作品、先锋新潮成果,对世界各种戏剧流派的许多佳作,用当代美学的眼光加以审视研究,从而使这部戏剧美学著作既有大学教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又兼具现代性和可读性。
%26nbsp;%26nbsp;如何看历史书不瞌睡?如何欢乐地了解历史的发展与转折?如何幽默地说出各时代的人文趣事?这套全彩历史漫画读物共7册,以幽默漫画的形式讲述从远古到清朝各时代的兴衰与
【新华书店总店旗舰店】 巴蜀文化通史 宗教文化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 《巴蜀文化通史》研究组 著 原价 ¥205.00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12-01
本书是部从美学高度研究戏剧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全面论述戏剧美学特征的教材。它涵盖了戏剧的发生、范式、文体、结构、体裁、空间、形态、语言,并结合人类表演学、戏尉表演心理学、观众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对戏剧艺术的美学特征作全面论述。它不。是枯燥无味地阐述美学理论,而是紧密联系戏剧表导演和创作的经典作品、先锋新潮成果,对世界各种戏剧流派的许多佳作,用当代美学的眼光加以审视研究,从而使这部戏剧美学著作既有大学教程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又兼具现代性和可读性。
20世纪的我国文学理论,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一般认为,世纪之初几十年与世纪之末的几十年,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较好时光,自然,三四十年代也是出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的时期。 世纪之初,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势头原是很有希望的。梁启超标榜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把文学与当时救国救民的任务结合起来,也是国情使然。而王国维在19世纪德国哲学的影响下,摆脱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教文学观,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出文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问题,这较之稍后的美国与俄国的形式主义者的文学自主性理论,在论说上既早且要深入得多。但是,文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完全以个人的学识、审美趣味为依归的。
本书包括,起点:大地之子与海的女儿;西方:从自然到人品逻辑进展;中国:从社会到心灵的历史变迁;现代:一次壮丽的金环蚀,美学之迷的历史解答等部分。它将中西方美学思想两千年的发展整理出各自的逻辑线索,形成一个自我体系的、理论化的美学世界观。从回顾中西美学的这一寻求美的历史中,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找到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链。在两条逻辑线索的相交点上寻找当代审美的理论突破口,进行美学史总体比较研究,从中抽象出一个科学的美学体系。 读者对象:相关专业师生及学者
本书在扣问马尔库塞早年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所寓托的心灵消息的基础上,对马尔库塞与海德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的学术缘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集中论述了马尔库塞的“艺术形式”思想。对发达工业社会(即“单向度”社会)呈现出的整体性文化危机所进行的无情批判,既是马尔库塞个人学术良知和生命情怀的执著追求,同时也是其关于艺术与美的思想理论的逻辑展开,本书对此做了详细的阐释和讨论。批判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建构,因此,本书还进一步探讨了马尔库塞关于艺术对于未来社会的审美建构功能,以及美作为一种“更高”的法则对于解放的承诺,从而为一个美好的“新社会”的到来与人的最终解放找到了解救的良方。
自20世纪伊始,审美经验成为西方美学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实用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现象学美学生活美学等,都不约而同把审美经验当作各自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予以研究。各种多元的意见固然可以丰富审美经验的研究,却也造成了观念上的混乱。 针对审美经验观念上的混乱状况,本书梳理了西方审美经验观念的流变历史。作者认为,研究审美经验,不能只拘泥于审美态度、审美情感等具体要素的分析,更要注意这些要素与各个时期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据此,作者结合各个时期具体艺术实践,把西方审美经验观念的流变分为“抽象化”、“独立化”及“本体化”三个阶段,一方面为当代审美经验研究提供历史参照,另一方面说明,当代审美经验观念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本体论特征,即承认所有日常经验均具有审美经验的潜质。因此,审美经验向
李泽厚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有类似康德的丰富的完满性,有类似黑格尔的宏大的历史感,更闪烁着马克思的科学精神,他还是一位思想史家,他在最深的层面上把握了中国人的灵魂、风神、智慧。他仅仅作为美学家,就已使“少年高旷豪举之±多乐慕之,后学如狂”。他是一位真正具有当代精神的学者,理趣情思、风神品貌,都表现出当代的深度。 李泽厚关于美本质问题的“客观社会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为一大美学流派,体现了学术的创造性与哲学智慧,保证了美学大讨论的学术品质与理论水平,但也不能不受到当时思想界整体状况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泽厚则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为学术基础与理论构架,系统地展开他的美学建构与文化学开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整合性的审视
《生生美学论集——从文艺美学到生态美学》是程相占长期研究的学术成果集。《环境美学对分析美学的承续与拓展》一文,比较详尽地梳理了环境美学的理论背景、内在逻辑、发展脉络和基本观点;对于西方生态美学我也有了基本把握,《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发展》一文,不仅正式开始向引进、介绍了西方生态美学,也为我自己构思生态美学提供了可靠的国际参照。《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一文则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生态美学观。《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界定了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工作性定义。《生态批评第三波:生态文艺美学》一文,简要地表明了作者对于生态批评发展前景与重点的看法。《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一文,按照二者的学术发展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五种立场进行探讨,并重点阐发了第五种立场、也就是我的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多学科美育模式研究”结项成果。 以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创作的实践功能、艺术史的认知作用、艺术批评的反思效应及美学的哲理化导向等四个方面,对多学科美育模式的整合过程及四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全面的评介与研究。有助于体认和应用多学科艺术教育方法,有助干深化中国艺术教育的实践,有助于丰富中国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有助于提高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中国艺术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创新。
《深层审美心理学/华大博雅学术文库》是目前国内一部专门系统研究深层审美心理的著作。《深层审美心理学/华大博雅学术文库》力图建构一门深层审美心理学,揭开审美意识奥秘,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审美活动、艺术创作和欣赏、审美教育,以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全书共七部分:导论界定了深层审美心理学是一门揭开审美意识全部奥秘的新科学,主要研究审美活动中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章论述了审美意识的总体构成(无意识、潜意识、意识),审美意识与大脑定位、深层审美心理与大脑定位、大脑的定位与整合,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第二章分析了审美潜意识的结构(表象世界、审美图式、意象世界),审美潜意识的符号机制、选择机制、程序机制,审美潜意识的“内化一外化”功能、“同化一异化”功能、“抽象一具象”功能,审美潜意识的转换生成。
目前,学术界关于李泽厚先生美学思想的评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然而形成系统研究的论著并不多见。时下,美学界针对李先生本人的主体性实践美学思想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实践美学的争论和探讨仍有方兴未艾之势。因此,系统地研究、分析和评价李先生美学思想体系在当今新一轮的美学大探讨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李先生的美学思想发端、发展于上个世纪的两场美学大讨论中,并从此在中国美学界占据了主流地位,以其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阵营也日益壮大和日臻完善,在中国美学界产生了半个多世纪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时代环境的熏陶、丰富的理论资源的借鉴和吸收以及个人独特的学术探索,使李先生的美学思想在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改进后趋于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提出了“自然的人化”、“积淀”、“主体性”、“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