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文脉史》是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学这一概念,以 文脉 这一范畴与思想贯通全书,连缀起中国美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史前至秦汉的 前美学 时期;魏晋至宋元中国美学的 建构 时期;明清中国美学的 完成 时期;1911年至今的中国美学文脉的继承与开新时期。本书遵循 历史优先 的原则,将中国美学文脉分为 巫史文化 诸子百家 经学一统 玄佛儒 理学与实学 等章目,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赡的学术资料,呈现了中国美学的初始、奠基、建构、深入、综合等不同阶段的面貌。
《明代山水审美》依据大量原始文献材料,综合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史学、地学等多种学科,从审美文化视域和现代生态学角度,对明代山水审美思想、山水审美创造等问题进行整体观照和深入探析,从中引出一系列符合实际而富有创意的见解,显示了有明一代山水审美的总体面貌、发展历程、时代特色和主要成就,阐扬了中华山水精神和生态文明。评审专家们指出:“该成果表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学术风格”,“是一项精心结撰而厚重扎实的专题研究成果”,“是中国古代山水审美文化的断代史、专题史研究的力作”。《明代山水审美》对山水审美理论研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风景规划、旅游产业、审美教育都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将美学框架体系的原点建基于人,认为人的存在问题、人 的生命的问题,实际上本身就是美学的核心。美是存在的显现、艺术是存在的真 理。美学的胜利就是人的胜利,美学的危机就是人的危机。如果说,真是存在自身 如其所是,那么,美则可以被理解为存在自身所显现的现象,美就是万物如其所是 表现其存在,并且这存在始终相关于人的存在。本书第二大部分,研究何谓美,这是美学*大的、也是*高的问题。追问这个问题,必须对于 什么是美的 与 美是什么 做出区分 。 什么是美的 ,这不是一个真问题,只有 美是什么 ,才构成一个真问题。 但对于这个真问题,不能给出定义式的回应,只能借助于价值描述接近它、靠近它 。关于美的价值描述可以从否定与肯定两个维度来完成。从否定的维度来看,美是 超越性的;从肯定的维度
本书将唐代美学放在整个美学长河中观照,改线性体例为立体结构,在多门类多范畴的分解综合中显示史的动态演变状貌,突破了纯编年体和作品自然性排列的做法。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使美学史成为碧波荡漾的活水一潭。
本书以六朝美学与汉代美学、六朝美学与隋唐美学的关系论述为起止,从六朝美学与社会背景、六朝美学与人的意识发展等方面阐释六朝美学,详解“妙”“言意”“丽”“气韵”等重要美学范畴,并分门别类地论述了六朝绘画、书法、乐舞、雕刻、园林、青瓷、陶俑、文学美学的具体情况,细致地展现了六朝美学面貌。
中国正值开放盛期,翻译的作用不言自喻。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一直存在许多问题,译文质量不高,甚至笑话百出,亟需认真对待,切实改进。 《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旨在与同行同道共同探讨翻译问题,进行翻译批评,本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评论翻译、探讨翻译,提醒译界内外涉译社会注意翻译,为改进翻译质量、发展翻译事业尽绵薄之力。 翻译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不是一般人想当然认为的那样简单,对此全社会需要加强认识。提高翻译质量,全社会需要加强努力。
恩斯特·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文化符号学有其独具个性的理论体系,在西方学界他们被称为“卡西尔—朗格学派”。这一学派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的影响达到了。80年代初他们的思想被介绍到中国,并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美学角度对卡西尔思想进行研究的除了零星的几篇论文以外,没有一本论著。所以,从研究现状看,中国学界对“卡西尔—朗格学派”的研究,尤其是卡西尔美学思想的研究是薄弱的。 卡西尔的哲学之父是康德。但是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是在20世纪“语言学转向”的哲学背景下出现的,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克罗齐等大批的哲学家和美学家都以语言为中心来考察认识论问题,这可说是20世纪哲学研究的大气候。而索绪尔、爱德华·萨丕尔、布隆菲尔德和洪堡等语言学家对卡西尔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奠定
本书是美学大家陈望衡教授的学术随笔,分“踏遍青山”“缘定三生”和“文境诗心”三部分,涵括了陈先生对山水风景的感悟、与学界泰斗相交的掌故以及有感而发写就的散文和诗歌以及对于美学相关学科的诸多评论。逻辑清晰、文笔洗练、情真意切,可读性强。
笑是人类行为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其产生原因一直众说纷纭。《笑与幽默感》作者埃德蒙·伯格勒认为笑是一种必要的、健康的内在揭露机制,是一种减轻恐惧的行为。作者通过对大量幽默笑话、机智妙语进行分析,并结合精神分析临床案例,试图解释笑真正的起因。在他看来,笑是人类最本真的行为,也是永远无法被真正摧毁和收买的特质。
“侘寂”之美的几个关键词:极简、质朴、安静、素雅、淡然、沉浸、信任。当设计满足这些条件时,可以称作为侘寂之美。侘寂wabi-sabi,那是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一种被古代儒士所推崇的佛教哲学,教人修身、养性、无我的哲理。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侘寂wabi-sabi是一种对渐逝生命的审美态度。与现代消费主义主张向外求的理念相反,本书推荐从人的内心去追求,简单的侘寂wabi-sabi的几个观念,可以转变我们对事物的态度。你可以用他去欣赏一个茶杯,也可以用它去体察自己的世界,你也可以从中找到整个宇宙。wabi-sabi包含整个世界。侘寂wabi-sabi理念运用到设计中,就是简洁并让人安静的设计美学。它是苹果,等简约品牌的发源地。它是苹果,等简约品牌的发源地。每个公司的老板都应当给自己的产品经理和
本书作者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书中以历史轨迹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19世纪、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潮流、学派代表和哲学理论。本书的论述对象是西方现代美学,其时间跨度为19、20世纪之交至今。从总体上看,西方现代美学有着不同于以往西方美学的质的变化,我们可以用12字来概括这种新变化,即“两大主潮”、“两次转移”和“三个转向”。
《朗读美学》是对于美的探索,尤其是对于有声语言中,那有文字依据的部分怎样才会美,进行的管窥蠡测。通过《朗读美学》,是想告诉有志于斯的年轻人,朗读绝非无思想、无个性的有声语言行为,她有无边的视阈、丰富的语域,她有无穷的引力、长久的活力。播音界公认的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学术泰斗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开拓者他是教学名师他以“为人师表”而自豪,以“塑造灵魂”为自律他为电波里、荧屏上的“名人”们墙根养心……
前不久,李衍柱教授把他的新著《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交给我,要我帮他写个序。虽然我有一点儿犹豫,但还是没有推辞。犹豫的是,衍柱先生无论在年龄上还是资历上都是我的学长,要我为他的著作作序,自感不大够格。之所以没有推辞,是因为,首先,我俩结识较早,是很好的朋友。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还算“中青年”教师时,我敬爱的导师蒋孔阳先生还健在,通过蒋先生介绍我们认识了。20年来,我们不但在学业上经常互相交流,而且在个人的交往上也日益增多,使我对衍柱先生的学问人品有了更多了解。衍柱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人正直质朴,对他人热情关心、无私帮,在做学问方面执著、勤奋、踏实,使我感到他值得信任。作为挚友,我没有理由推辞。其次,衍柱先生这本新著的选题和内容相对而言是我比较熟悉的,我在跟随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