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沉思录1》 《生命沉思录 1 :一代人的文化焦虑》涉及衣食住行、男女、婚姻、情感、人性、生死等种种现实问题,将经典解读和作者多年的阅历、思悟融为一炉,带领读者领略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及生命的感悟与认知,指出当物质文明出现危险的时候,传统文明就是对我们的救赎,意在帮助读者实现从 能明白 到 能做到 的跨越,是写给一代人的文化焦虑治愈书,是浮躁社会中的一剂心灵读药。 《生命沉思录2》 《生命沉思录2:人体文化解读》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人的身体,探究身体内部隐藏的秘密,以及人的崇高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曲黎敏依靠自身丰富多元文化的积淀,及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笔,由身及心,由物质及精神,提出以一种沉思的、文学的方式,来觧读我们的生命的方法。养身先养心,只有内心觉悟,才能离苦得乐。 《生命沉思录3
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关于谋生和职业的阐释 只要你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你就没有野心勃勃、没有贪婪。你不是在追求名声,因为,光是 喜欢 自己做的事,这样的喜欢本身就已经够了。那种爱里面不会有挫折感,因为,你追求的不再是自己欲望的满足。
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为太认真,二是因为太想要。 佛经上说:“无常故苦。”就是让我们知道:人生是有缺陷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身体会生病衰老,容颜、情感会生变,金钱不能永远保有,权力有一天终会失去…… 有人问佛陀,你今生得到了什么呢?佛陀说:“我今生什么都没得到,我失去的只是我的无知。”是的,没有什么比失去无知更让人安心、欢喜。确实,如果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越早失去无知,越来越多的时候失去无知,如果我们就能享受得到佛陀的加持,改变“一切是常,一切都不会变”的执着,终于懂得“无常,就是无限的可能性”,从此不再盲冲瞎撞,开始勇猛精进,把无常变为奇迹,把充满缺陷的人生转为圆满。也从此,活得欢喜,一切都是优选的安排。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一尊精神偶像。
《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共介绍了包括卢梭、席勒、柏格森、德日进、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马塞尔、海德格尔、加缪等十二位西方哲学大家。作者将哲学家归类融合,划为心灵的曙光、境界的向往、爱智的趣味三大部分,由大哲学家的思想、时代背景介绍起,兼有学术的细致品评及深入浅出的人物经历叙述。读起来犹如亲自聆听傅教授循循善诱的精彩讲解。
《人生就是放下(精装)》是一本让我们放下、让我们快乐、让我们幸福的书,书中讲了很多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放不下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轻而易举得到快乐。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
刘宏毅、刘丰著的这本《心路(从大学看人生)》是“国学与科学”的一次对话,冀望能够从多元视角、不同维度,凸显出人性中共同的东西。 人类如果能够超越自己的有限认知,真正做到“求同尊异”,人性中不二的
所谓哲学,即哲学的哲学,或称元哲学。这是哲学的根基,西方哲学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的核心概念,公认有笛卡尔的“思”和黑格尔的“存在”,赵汀阳著的《哲学的支点》提出并论证,哲学还需要“行”作为支点,现代哲学要从“思”的问题转向“行”的问题,从反思物的世界转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创作出来的生活,接续了他一贯的主张——哲学旨在讨论关于可能生活。赵汀阳的哲学著作,特点在其很强的思辨能力和晓畅的文字表达,逻辑缜密而又别开蹊径,读来给人以思想的乐趣。他的哲学研究路径是,运用西式哲学的方法,处理中国思想的问题,因而既有西式哲学的逻辑性,又具有中国哲学的旨趣,故其思想被称誉为“中国人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