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明白了这两点,您就会生出人生的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社会就像一团熊熊烈火,明智的人通过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来取暖,而不是像傻瓜一样靠得太近,灼伤自己。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以13篇佳作展现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的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教育、道德、名誉等人生问题阐述了独到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苦恼和争斗的世界?叔本华提出两条途径:是艺术的解脱,艺术具有超越自我和物质利害的力量,而达到无意欲的境界。第二是寻求永恒的解脱,唯有从根本上否定意志,基督教和佛教的苦修生活,即是一种否定意志的状态。这是现实中的人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钱文忠将散落在巴利文佛经、梵文佛经、汉译佛经原典的佛陀人生记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完整总结。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灭,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从历史、文化、传记、经典四大维度,真实还原了佛陀和佛学的精华。 本书以通俗口语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伟大、慈悲,而又真实、智慧的佛陀。通过本书,你能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的威仪、日常生活、求道之心和智慧的心性,以及一举一动间,散发着的灵性光芒。
与自己和解是表层的自我与内在的自我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能让我们获得内在能量,当负面情绪袭来的时候,能让我们与它们温柔地相处,使自己的心灵免受煎熬之苦。本书是一本让你获得内在力量的品质之作,书中的文字像针,能戳破你心上的脓血,让毒素流出。同时它又像一颗温柔的种子,为你的心灵种下平静,在急急忙忙的世界里不慌张,与负能量平和地相处。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感悟再加上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能让你在充满喧嚣的尘世纷杂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体味到与内在自我心灵对话的畅快,从而切实地感受到充斥于我们周围的幸福和欢愉!
这本《哈达瑜伽之光》(增订版)是众多梵文哈达瑜伽经典中*完整、*系统的独特著作。本书不仅准确地翻译并详细注释了哈达瑜伽的 体位法 调息法 身印 三摩地 四支共389节经文,清晰阐述了哈达瑜伽的技术精髓和要点,更揭示了瑜伽技术背后蕴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学和文化,足以让瑜伽练习者真正体悟到 身体健康、内心平和、生命觉悟 的瑜伽生活方式,抵达瑜伽至高的三摩地境界。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瑜伽爱好者都会从中得到极大的精神滋养和指导。
《爱有8种习惯》为我们作出见证:当我们向丰盈之爱敞开心扉之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美好,并将世界变成更公正而和平的地方。 《爱有8个习惯》帮助我们回答并解决现代人面临的重要问题,诸如: ◎为什么说我现在过的生活就是我应该过的生活? ◎我怎样原谅那些伤害过我的人? ◎我怎样和难以相处的人坦率交流? ◎我怎样给他人提供*的帮助? ◎我怎样忘掉过去着眼未来? 《爱有8种习惯》通过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和宝贵建议,向我们展示出:通过培养慷慨、静默、求真、坦诚、游戏、宽恕、慈悲和社群等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爱的习惯,我们就能创造完满而有意义的生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重要的习惯之时,我们就能祛除不安全感的掌控,作出人生的自由的选择,转而拥抱存在于所有人心中的巨大力量和慈悲。
读《金刚经》,发现大乘无上道就是我这几年讲的无为法。《金刚经》告诉你一个结果,方法是真信。但是,真心出来是难的事情,有无限的障碍阻挡。这颗大智慧之心,有一个道光养育的过程,生理、心理的变化过程,进入超生理、超心理的适应过程。也就是这颗菩提心是靠能量说话的,金丹课程讲本心,《金刚经》是验证本心的,两者放在一起,学习大智慧之心才完整。课讲了一百回,没有重复的,因为元神讲道是永远的当下之真。如果把讲话都写成文字,几百万字也容纳不下,所以本书只是提炼的精华,讲课的提纲。 十年后才明白,为什么当初先画了菩萨。原来是用生命的十年历程,在探索、验证大乘菩萨道。这本书是十年磨一剑,而且真的是浓缩的都是精华。
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关于谋生和职业的阐释 只要你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你就没有野心勃勃、没有贪婪。你不是在追求名声,因为,光是 喜欢 自己做的事,这样的喜欢本身就已经够了。那种爱里面不会有挫折感,因为,你追求的不再是自己欲望的满足。
方与圆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早有 天圆地方 之说,意指天地的自然形态,后经演变, 古代先贤赋予了方与圆更为复杂、更具内涵的哲学意 义。在方圆之道中,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 ;圆是策略,是手段,是处世之道。千百年来, 方 圆有致 被公认为是*适合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 法,成大事者的奥秘正在于方与圆的完美结合。 智圆行方 被古人当作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 智慧,许多人以此为治家之道。黄炎培曾教育儿子: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意 为做人要像古代的钱币一样,外圆内方,体现了为人 之道和处世之道的至高学问和通达智慧。做人要有脊 梁、有血性,要有金戈铁马、挥斥方道的志向和气度 ,但又不可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要有圆融处世、 适应社会潮流的柔韧。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方圆有 度
本书《幸福之路》是一本向导书,引导我们大家去寻求幸福的真谛。正如本书的译者傅雷先生所言:人生的暴风雨和自然界的一样多,来时也一样的突兀;有时内心的阴霾和雷电,比外界的更可怕更致命。所以我们多一个向导,便多一重盔甲,便多一重保障。因此当我们的精神感到迷茫时,请打开本书,读懂幸福、读懂自己。
本书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就社会现状、人生态度、企业管理等话题的智慧交流,古老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的都市人生呈现出完美的交融。 平易之处与我们交流人生的阅历,世间的故事,生活的感知,从心治、义利、笃学、慈爱到忍辱、舍得、财富、格局。书中观点和态度更加与时俱进,也更入世、更实用、更贴进读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动人。这也就决定了它在风格上的时代感。会让读者进一步的体会古老东方哲学与现代都市人呈现出的完美交融。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发现蚂蚁的智慧。这种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说实话,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 ……我们如果能够打造好自己的内心,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快”,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乐”,我们的行为、情感就能通达天地和灵魂。90岁史学大家许倬云,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如果你总感觉活着很累,那就翻开本书,从 开始安顿自己的心。
本书作者在追寻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有幸结识了印度瑜伽大师萨古鲁,并与萨古鲁共度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本书记述了作者与萨古鲁相处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每天在万籁俱寂的午夜,他们会在无人小岛的篝火旁讨论生命、死亡、命运、成长等人生课题。与萨古鲁的谈话不仅带给作者新的领悟和内心的平静,而且在对谈中,萨古鲁也回答了一些每个人都会感到困惑的问题,以及他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真义的理解。
《人生的智慧》一书即取自《附录与补遗》,它其实也独立成书。在此书中,大叔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这本书讨论的问题也与我们世俗的生活*为接近:比如财富、名声、荣誉、健康、养生,以及为人处世所应遵守的原则等等。而且,大叔罕见地放弃了其一贯的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态度,而是尽可能地从世俗、实用的角度展开表述和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尽管这世界如此错综复杂、众说纷纭,各类世俗话题、南北人情让人欲罢不能,但经过这位思想大师深刻而通透的讨论之后,无不变得清晰明了,话题也几已穷尽矣。
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为太认真,二是因为太想要。 佛经上说:“无常故苦。”就是让我们知道:人生是有缺陷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身体会生病衰老,容颜、情感会生变,金钱不能永远保有,权力有一天终会失去…… 有人问佛陀,你今生得到了什么呢?佛陀说:“我今生什么都没得到,我失去的只是我的无知。”是的,没有什么比失去无知更让人安心、欢喜。确实,如果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越早失去无知,越来越多的时候失去无知,如果我们就能享受得到佛陀的加持,改变“一切是常,一切都不会变”的执着,终于懂得“无常,就是无限的可能性”,从此不再盲冲瞎撞,开始勇猛精进,把无常变为奇迹,把充满缺陷的人生转为圆满。也从此,活得欢喜,一切都是优选的安排。
印度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实现迅猛发展,但在这腾飞的新世界中,大多数印度人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 在这样一片大陆上,潘卡吉 米什拉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旅程。他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拜访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前往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倾听青年对佛教等古老思想的不满;在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遇见一个个只能在封闭阴冷的房间中泄愤和哭泣的异见者;最后回到喜马拉雅山麓的村舍,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丛生的世界中,重新书写佛陀。 沿着佛陀的思想轨迹,米什拉行走在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之间,用思考连接现实和历史,在佛陀教诲中寻找终结苦厄的可能性。
希腊、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诞生了众多思想家、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影响了东西方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与中国,相距万里、尚未有交集,思想家们如何凭借过人的智慧,找到了 共同语言 ? 本书将10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与10位希腊古代思想家成双配对,如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庄子与安提斯泰尼、墨子与毕达哥拉斯等,紧扣同一个基本核心,通过对人类两个不同地域及文化圈的比较论述,发现两者间的共同关注、平行思路以及差异,角度新颖且通俗易懂,对专业人士和文史哲爱好者均有启发。
面对恐惧,人们会不自觉地寻求某种能给自己带来确定感以及彻底的安全感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自己建立了各种意向,以充当安全的围墙。许多人乐此不疲地追求所谓的安全感,终沦为它的奴隶。 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告诉我们,追求安全感的心灵,永远无法从习惯中解放出来。这是一部终结悲伤与恐惧、找寻灵魂出口、唤醒灵魂力量的智慧之书,引领你探究生命中的潜能,打破心智障碍。阅读本书,你将会自由地思考和行走,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感受生命的本来面貌。 重磅推荐: